《郁郁葱葱》 明亮的灯光下,古朴的长桌上,浅灰色的碗内,一段枯木、两枝茶花……这些平日里毫不起眼的物品,在李朝辉的手中经过简单构图、固定、修剪,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焕发出清雅、自然、灵动之美。 日前,渝北区公布了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朝辉的“莳花在野”传统插花技艺上榜。你可能想不到,对插花信手拈来的非遗传承人李朝辉,在几年前还是花道“小白”。 ▲李朝辉与插花 兴趣,始于三朵菊花 “一木一枝,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花道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花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的精髓。 李朝辉与插花的故事始于偶然。她并不是出生于插花世家,更不是出自艺术家庭。她早些年开过服装店,办过培训机构,还在社区居委会工作过。10年前,由于投资失败,曾让她陷入人生低谷,找不到方向。 2014年,李朝辉经人介绍去学习茶艺。现场,一位插花师用三朵菊花和一根捡来的干树枝布置的茶席花,让她对插花“一见钟情”。 李朝辉说:“那时在我的思维里,花是一束一束的,且很贵,我从没有见过简单的三朵菊花配上随处可见的干树枝能插出灵动的花艺作品来。” 经过插花师的推荐,李朝辉拜师入了重庆市插花协会会长、国际东方花道亚洲区域理事郑巧雪的门下。李朝辉每周上两节课,从不迟到早退,从不缺席,同学评价说:“她插花时眼里都在放光。” 郑巧雪曾在朋友圈说:“我有个学生叫朝辉,她认真、好学。4年时间,从一个花道‘小白’,成长成一位优秀的花艺师,从一位普通话都怕讲的人,成长为一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花道教师。” 创新,古典与现代碰撞 中华花道、西式花艺……插花根据风格、用途、花材的不同分为很多种。“传统插花需要的花材多,要求也多,我喜欢简单。”李朝辉说,她在传承中国花道传统插花技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国外的花艺技艺特长,古典与现代碰撞,形成了新中式风格。 现场,李朝辉选择一个白色器皿,放好固定花材用的剑山,加水,采用传统插花的上散下聚形式,用蝴蝶兰、红梅、山茶花和松柏等四种花材,很快便创作出一个茶席花。“因为是做的茶席花,所以器皿选择了与茶杯一样的白色。风格上,器皿是国外“草月流”常用的花器,四种花材都是传统插花中最常用的花材。” 李朝辉介绍,她的插花技艺在选材、构思、造型上比较广泛自由,匠心运用空间布势和构图法,重在追求不对称的均衡美;以较少的花枝,表现出花枝的自然美姿和精神风韵,线条飘逸,清雅脱俗;在静物之中透出鲜活的动感、灵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自然,万物皆可插花 在李朝辉的手里“万物皆可插花”。装鸡蛋的塑料盒搭配郁金香,创作出《郁郁葱葱》;用桔子、松柏、枯木,创作出《吉祥如意》;用辣椒、郁金香,创作出《好彩头》…… “将大自然稍加修饰做成花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朝辉说,很多家庭都将装鸡蛋的塑料盒当成垃圾扔掉,但她将塑料盒加热变软进行造型后,再搭配郁金香创作出的《郁郁葱葱》,充满设计感、艺术感、喜庆感。 为了突出自然,李朝辉插花用的花材除了在花店购买以外,她每周都会开车去山上捡树枝和一些材料。她说:“捡,不是节约成本,而是追求自然姿态美。”
传承,她有一个三年计划 近几年,李朝辉多次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非遗展,于是萌生了申请非遗项目的想法。经过3年的努力,她的“莳花在野”传统插花技艺终于上榜渝北区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朝辉从事插花花艺设计与教学已经5年有余,目前不仅是东方花道国际协会会员,重庆“草月流”秘书长,也是一名插花教师。其工作室招收了几十名学生,有学生、都市白领等,进行专业系统地教学。同时,她还在老年大学、社区公益活动中教授插花。 “以前,我只是一个人享受插花的快乐,现在不仅是想让更多的人爱上插花,更想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李朝辉说,为了传承这项技艺,她还有一个三年计划,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对青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让中国花道优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对中国花道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特色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充分发掘该项目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创新发展成果等。(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