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锔瓷手艺人:让“缺憾”成为一种独特美

2023-2-9 11:4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

何为“锔瓷”?通俗地讲,就是破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子”,就能“起死回生”。

九龙坡“半舍”庭院的主人——“70后”的刘汉容,就是这样一位手握“金刚钻”的“锔瓷”匠人。

刘汉容在修复瓷器


“锔瓷”的六个步骤

2月8日,记者在刘汉容工作室看到,里面陈放的一些破损茶壶、杯子、花瓶等,被她用锔瓷技艺修复,散发出一种“残缺美”。

刘汉容介绍,“锔瓷”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

1.找茬对缝:将破碎的瓷器拼凑起来,用绳捆绑固定。

2.设计:根据裂纹的长短和瓷器的大小,用铅笔设计出最适合上锔钉的位置,同时考虑钉子的走向和排列是否美观。

3.把设计好的钉角位置打出孔眼来。

4.制作锔钉:款式包括柳叶钉、米钉、花钉等。

5.下钉:将锔钉等嵌入打好的孔内。

6.打磨、抛光、勾缝,一件瓷器便修补好了。

毫厘之间的功夫

步骤看似简单,但刘汉容说,要想修复出一件完美的瓷器,关键是要在毫厘之间下功夫,否则就不能修复得滴水不漏。

比如找茬对缝,要使破损的两块瓷片沿着原本碎裂的痕迹对上,对缝一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有。

再比如打孔和锔钉制作,孔大了,锔钉小了都不行,锔钉和孔要一样大。

另外,打孔只能打到瓷器的三分之二,不能打穿。

制作锔钉也是一项技术活,根据瓷器的大小,以此来决定锔钉的大小。很多锔钉比米粒还小,所以只能用镊子夹住制作。

刘汉容称,在制作过程中,锔钉经常会掉落,她经常匍匐在地上寻找锔钉,有时找不到就只有从头做。

比米粒还小的锔钉

人们记忆的延续

这些年,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找刘汉容修复瓷器。

最近,刘汉容接到一位女顾客寄来的紫砂壶盖,盖子破成了10片,且有的碎块很小。“我用金缮技艺帮她修复,修复好之后像蜘蛛网一样。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紫砂壶是她老公送给她的定情信物,所以盖子碎成了碎片,她也拿来修复,哪怕修复后不用,也要留个念想。”

还有一位顾客,将老父亲留下来的一个壶拿给刘汉容修复。他说:“父亲已经去世,壶寄托了哀思。”

在刘汉容看来,修补瓷器,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在帮助人们延续记忆,自己每修复一件瓷器,就是了解一段故事。

学“锔瓷”经历

刘汉容是“半路出家”。学护士专业的她,在医药行业工作过,开过手工服装店,如今是一家火锅店的老板。

几年前,刘汉容在渝北图书馆参加读书会时结识到一位“锔瓷”师傅。询问后,她才知道,这项工艺叫“锔瓷”。

2018年,刘汉容拜师到河南著名“锔瓷”匠人耿建华的门下,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花十天时间去河南学习,而线上学习也不落下。

2018年至今,刘汉容每年都要修复上百件破碎瓷器。

2019年,刘汉容的“半舍锔瓷传统技艺”项目被列为渝北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刘汉容被命名为渝北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半舍锔瓷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汉容在带徒弟


未来的打算

这两年,刘汉容常在自己的工作室办分享会,同时走出去参加非遗展。

刘汉容说,“锔瓷”里包含有很多技艺,如掐、雕、焊、锔、錾、锻、铆、镶等技术,自己需要不断精进。

接下来,刘汉容打算做一个关于“锔瓷”的传承谱系,让更多的人了解“锔瓷”,体会碎瓷器残缺的美。

目前,刘汉容还收了3个徒弟,但她觉得这远远不够。“锔瓷修补的是瓷器,传承的是文化,寄托的是情感。”刘汉容说,只要是热爱锔瓷的人,她都愿意教。


小资料 

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锔补修复后的瓷器可以耐热,受热而不开裂,盛汤水也不会漏。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唐国霞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