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新华社重庆2月11日电(记者刘恩黎 王垚)“生意好时一晚卖200多杯,打柠檬茶打到手酸。”来自澳门的锺嘉明笑谈自己来到重庆创业后真正体会到了“痛并快乐着”。 新春以来,山城重庆热闹不减,如锺嘉明一样的奋斗者脸上正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在重庆南岸区长江之滨的“有好市×小熊·集市”,锺嘉明与女朋友一起经营着一个港澳小吃摊位。营业日下午6点,他会准时开着汽车在路边停好,接着撑开车顶的摊位顶棚,取出茶水桶、新鲜柠檬等工具和材料,有序布置好他的汽车摊位。 “这辆微面(包车)是个摆摊‘神器’,我们专门对车辆外观做了装点,希望能吸引顾客。”锺嘉明说,今年明显感觉夜市客流大了,对生意状况满意。 来自澳门的摊主锺嘉明将制作好的特色饮品递给消费者。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后备箱集市”是这处夜市的特色之一。“有好市×小熊·集市”负责人熊英东介绍说:“打开后备箱就开始做生意,来去都便捷、高效。” “集市的露营区域很受年轻人欢迎,坐在帐篷里聚会让人感觉很温馨。”创业者陈苗曾是一名瑜伽老师,如今她在集市经营着一间主打手工汤圆的摊位。 “瑜伽健身行业这几年受疫情冲击较大,有过一段失业的日子,那会儿对未来很迷茫。”机缘巧合,陈苗知道了小熊集市,她很喜欢这里的布置和风格,“一直都想尝试自己做点事,这里创业成本也低,就尝试着开启了摆摊生涯”。 “小时候最喜欢吃妈妈做的汤圆,自己平常也喜欢做吃的,就选择了这一行。”滚滚热气伴随阵阵叫卖声,她常常一面熟练地捏着糯米面团,一面热情地招呼顾客。 “今年以来生意明显好了,有时忙得不亦乐乎,自己给自己挣钱的感觉很充实,对日子的信心也慢慢回来了。”陈苗说。 陈苗在煮制手工汤圆。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陈苗是这个市场的名人,大家都叫她‘汤圆西施’。”熊英东说,在市场中能获得“西施”美誉的女孩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勤劳能干。“她的摊位像个景点,来这边不仅有吃东西的,还有很多专程来和她合影打卡的,是咱们年轻人的好榜样。” 重庆市南岸区商委副主任刘江勇表示,夜市给消费者带来了快乐,同时鼓舞了市场主体的信心。“集市的就业度比较灵活,青年创业群体非常喜欢,他们愿意用劳动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贡献力量,同时还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集市里近三成摊主是兼职创业者。彭静就是这样一位“斜杠青年”,白天她在一家旅行装备商店做销售,晚间便成为一位东南亚美食摊主。 “确实辛苦一些,但每晚看着流水进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她说,自己工资每月7000元左右,最近夜市生意越来越好,“美好生活是奋斗来的”。 作为夜市的业主方,东原1891购物中心的总经理牛洁介绍说,从去年12月份开始,集市就恢复到了大约130个摊位的体量,客流量在周中时候可以达到每日1万多人次,周末能达到3万人次左右。 游人在集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刘江勇介绍,南岸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夜经济,南滨路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重庆市“两江四岸夜经济核心区”两块金字招牌。南岸区正在依托这两块金字招牌,从人间烟火气、最贴近民生和老百姓最亲近的集市切入,打造更具活力的夜间消费集群。 “集市很好逛,人多也热闹。”从吉林来重庆旅游的韩先生感叹,工作日都这么多人,重庆不夜城的美誉名不虚传。 层叠的灯火点亮山城重庆的夜空,著名的南滨路重现往日的风采,一批批追梦人正满怀信心从星夜出发。 原标题:从星夜出发——创业者点燃山城夜经济活力 编辑:张波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