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桃红杏白,元鸟已至,野花可爱,顽石堪听,不妨跟着晚报记者一起,解锁藏在身边的,那些你可以触碰的,关于重庆“九开八闭”古城门的千年风云和百年故事吧! 推荐打卡 渝中是重庆的母城,曾拥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拱卫,象征九宫八卦。 九开门 朝天、东水、太平、储奇、金紫、南纪、通远、临江、千厮 八闭门 翠微、金汤、人和、凤凰、太安、定远、洪崖、西水 时光荏苒,有的古城门随着岁月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文字记录。有的,则演变为地名,有的留有遗迹,可以看到部分城墙,有的还在修复,还有的现在仍然在使用。本次打卡点,由重庆本地人文路线规划师陈均老师推荐。陈均说:“我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绕着古城门走一遍,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去记录它们,保护它们,让本地人更熟悉我们居住的城市,让外地人知道我们重庆也有根深蒂固的母城文化和脉络。现存的四个古城门都很棒:闭门人和门,开门太平门(巴县衙门外面)、东水门、通远门……” 记者花了2天时间,推荐的点都打卡了:目前还在使用的开门——通远门和东水门,唯一闭门——人和门,还有正在修复中的太平门。 通远门 1号线:七星岗站附近 在重庆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中,通远门是重庆去成都的必经之路,故此门名通远。 重庆的九开门中,尤以通远门最险,三面悬崖,一面接陆,军事价值极高,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城与江三千年,九开八闭六百载”——九开门中,也以通远门历史最为悠远,现存的巨石,告诉人们它至少可往前追溯很多年。 为何?据《山海经》记载,伏羲氏的孙子“后照”为巴之祖,古“巴”国就在两江交汇处,但斗转星移,古城墙遗迹茫茫难寻。 在重庆城3000多年的历史里,一共有4次筑城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张仪在巴设郡,修了城墙;蜀汉后主刘禅命大都护李严驻守江州,他率领军民扩建新城,周长约16公里,形成“以崖为墙”的通远门雏形;南宋末年,彭大雅为了抵抗蒙军,率领军民用巨大条石日夜加固,修了通远门的前身“镇西门”;明洪武年,朱元璋灭了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王国,派戴鼎驻兵重庆,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17门的格局。 目前,通远门上的通远楼,是年轻人喜欢打卡看书喝茶听风铃的地方。通远楼有星临书局,亦是重庆文学会客厅,文脉所续,很多名作家喜欢在此相聚。 “星临”与郭若沫渊源深厚:抗日战争时期,各界人士云集重庆,郭沫若就曾居住在通远门附近的天宫府4号,他当时喜欢与朋友在一家没有名字的牛肉馆小聚。因老板名叫星临,郭沫若便为牛肉馆取名为星临轩,意为“福星临门”。时光荏苒,星临轩退场,“星临书局”出现。 遗憾的是,星临书局的书不卖,但幸运的话,你随手翻开一本书,说不定就是亲笔签名版。对了,据说这里到周末还可以欣赏戏曲表演。 美拍建议 可以把手机放地上,侧面仰拍,拍到人和通远门的大门和题字;可以两面正对起拍,加入路过的人。 东水门 环线:上新街站附近 谚语有云:东水门,有一个四方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南岸区龙门浩)。东水门朝东,和长江流水同向,因此得名。 东水门系石结构建筑,城门宽三点一米,高四点五米,厚六点六米,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民国、现代多次修补。现保存从芭蕉院到东水门下巷的古城墙,约二百三十米。 东水门段城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湖广会馆旁,曾是重庆昔日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数百年来,这里商客云集、交易兴盛,从事水运及相关行业的船夫、纤夫、挑夫等人群比重较大,因此也被民俗学家认为是重庆火锅的发源地之一。 在东水门,拍照留影的游客比较少,大部分都是朝旁边的湖广会馆而去。 美拍建议 可以透过门洞出去拍门框和外面的吊脚楼,或者长焦镜头拉近拍梯子和城门洞。 人和门 1号线:较场口站附近 人和门城墙也是明代戴鼎因旧砌石筑城时所建。清代,人和门经过修缮,为八个闭门之一。在以前的文史资料中,除了人和门,还叫仁和门。 人和门起于长江滨江路一四五号北侧,西至长江滨江路一五三号凯瑞大厦东北角,主体藏在现在的白象街中。 人和门为夯土甃石结构,包石墙体用条石叠砌白灰勾缝,范围约150米,包石约十九层高约五点八至七米。门两侧墙体向外伸出形成城台,城台伸出石墙约二点四米,范围约一百五十米,城台立面呈梯形,顶端面阔八点六零米,底端面阔九点七四米,残高约七米。城门洞局部暴露在外,结构为拱券式,一券,无伏。 人和门为闭门(闭门是做排水还是有其它作用,暂时未知),门道宽一点八五米、高约二点六米,目前已“城墙维护,行人止步”。但依然有年轻游客不时过来打卡,站在不远处欣赏老城门和小野花,近距离接触旁边古墙上的黄葛树。 美拍建议 广角正对起拍整体,或者拍上面斑驳历史痕迹的老墙砖、小野花、黄葛树。 太平门 1号线:小什字站附近 太平门为开门,目前古城墙遗址位于太平门城墙公园内部,目前门内外都堆放了巨大条石,正在修缮中。 据悉,2009年,调查发现裸露在外的古城墙遗迹。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对太平门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发现遗址留存有较好的瓮城。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清理揭露太平门主城门、城墙及附属道路、水沟等遗迹33处,确认城门建于明代,城墙在南宋、明、清多次得到修补。出土器物标本300余件,涵盖汉至六朝、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主要有几何陶纹砖、“太平”铭文砖、瓦当、青瓷碗、黑釉瓷碗、黑釉瓷盏、青花瓷碗和青花瓷杯等。 据当地居民说,太平门目前已修了几年,大家都期待太平门修好后,与东水门步道连成线。 美拍建议 城墙上有新旧两种痕迹,古今对比值得一拍。目前修复中,隔得远拍摄,需要长焦镜头。 据渝中区文旅委胡征老师说:“2012年,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重庆古城墙遗址开展调查,2015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重庆城墙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现存明代城门4座,分别为通远门、东水门、太平门和人和门。现在大家可以近距离打卡的老城门就三个:通远门、东水门和人和门。太平门正在修复中,大家可期待一下。据目前统计,现存宋代至清代城墙55段约4360米。还有的老城墙,或掩埋在地下,或与其它民居融合。除了这几个打卡点,大家去山城巷的时候,可以看到约600米的老城墙,这段属于南纪门-金汤门-通远门段。在戴家巷-洪崖洞段,也可以看到约280米的老城墙。在朝天门-翠微门,遗留约100米的老城墙。在现在的巴渝世家附近,原定远门有约100米的老城墙。在来福士(靠江北),也可以看到原西水门附约50米的老城墙……” 【注:文中资料参考书籍《渝中区文物概览——母城记忆》《重庆地名杂谈》《重庆市志民俗志》等】 都市热报-厢遇记者:杨雪 部分图片由陈均提供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