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 | 两颗药丸的百年变幻

2023-3-30 12:12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3月28日,经南岸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推荐,重庆晚报记者在浓浓的药香味中,打卡了已有115年历史的桐君阁。

一颗小药丸 流传上百年

里面有比黄金贵一倍的“黑金”

当天,记者带着一份好奇心,想见识一下那些从未听说过的,名字特别仙气飘飘的药丸。比如,文史资料记载:在一九一三年,桐君阁在巴县衙门附近开业那几年,有出品嫦娥加丽丸、花粉仙人晶、梅花点舌丸、乾坤一气丹……除了衙府官吏、巨商大贾和文人墨客都喜欢外,一般市民也视为灵丹妙药。这些药还在吗,长什么样呢?

到了才知道,因动物保护法出台和部分药材稀缺等原因,百年前的很多药,都没有再生产,库房中也没有留样品。不过,嫦娥加丽丸还有生产,且功效、名字百年未变。数千年前,中国就流传嫦娥“应悔偷灵药”的神话,里面就提到西王母赐不死丹药。万万没有想到,现在还有起这样好听名字的药丸。

白色蜡丸包装的安宫牛黄丸


天然牛黄


重庆桐君阁药厂高级经理、药学博士吴大章说:“百年前的药,除了嫦娥加丽丸,还有很多药都有继承和生产,比如‘温病三宝’之一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据说他曾参考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很多人都听过安宫牛黄丸的大名,却不知道它的作用和故事。安宫牛黄丸主材是天然牛黄,目前,我们还留有一块拳头大小的天然牛黄,外表乌黑发亮。别小看那块牛黄,目前市场价高达80多万元一公斤,比黄金还贵一倍,被誉为‘黑金’。当然,安宫牛黄丸出名不是因为它的价格,而是它确切的功效。在美国克拉克私人博物馆,收藏有金箔包装的乾隆御制安宫牛黄丸。金箔屑末,药性与黄金屑相同,能镇心、益五脏、安魂魄,填精补髓。以金入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医书记载了多种含金箔药剂,如牛黄清心丸、至宝丹和紫雪散等。百年前的安宫牛黄丸,服用方法有两种,脉虚用人参汤搭配服用,脉实用银花或者薄荷汤搭配服用。如今,打开白色蜡丸包装,取出药丸,用温开水化开服用就好,昏迷患者可以用鼻饲等方式给药。”

一颗小药丸 里面有真心

“红军”书记组织研制治刀枪伤

在现场展示的各种药丸当中,一颗颗可爱的粉色小药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娇嫩的颜色,就好像春天的粉色海棠一样,在一堆黑棕色的药丸中,显得很独特。

这种药丸,据说是半个世纪前研发出来的,名叫“一粒止痛丹”。

为何做成粉色呢?制剂车间主任蔡群辉说,一粒止痛丹的组方里含有珍贵的麝香,在制作过程中就在药丸表面包裹了一层糖衣,确保有效成分不被挥发。

做糖衣的工人彭光华师傅说:“药丸加糖衣,是有讲究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看。糖衣里面还有一些中药成分,不同颜色的糖衣方便区分,比如一般止痛的药丸会加粉色糖衣,补血的药丸加猪肝色糖衣,另外还有白色糖衣等等。一粒止痛丸背后还有故事,这个我的母亲知道。”

李邦珍,桐君阁药厂原工会主席,87岁,她是彭光华师傅的母亲,退休多年,曾担任人称“红军”书记李三多的秘书。

87岁的李邦珍给记者讲述以前的历史故事

她说:“一粒止痛丹是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时任党支部书记李三多带领大家研制的。李三多,老红军,参加过红军长征,曾在红四方面军医院、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等地工作。1970年,李三多担任桐君阁药厂的主要领导。当年他话比较少,听说经过主动申请调来的。那时,厂里条件差,厂门外都是烂泥路。他到任后抓产品研发,建起了白药车间,就那段时间,组织研制成功了一粒止痛丹。他曾是红军,又学过中医,抗战时看到很多伤员遭受伤痛折磨,所以才如此迫切研制出一粒止痛丹吧。不过,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件事,一是他规定每周抽一天晚上,带大家出去军训一两个小时。二是我年轻的时候,可能在山上湿气重了,双脚烂了,是他配药给我治好的。”

重庆桐君阁药厂办公室舒蕾说:“一粒止痛丹是我们厂的重点产品,曾获得国家银质奖。主要是治疗刀枪伤、跌打和胃病。如今,它粉嫩的颜色、神奇的功效,半个世纪未变,就是名字稍微有变化,更名为一粒止痛丸。”

【知多点】

数千年前有丸剂

追溯丸剂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到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素问》,该书中已有“四鸟鲗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似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的记载,首次以剂型的形式对丸剂作了详细的叙述。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记载用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为丸剂的赋形剂。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蜜蜡丸和浓缩丸制作的较早记载,为后世丸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地下库房里,有从东晋大墓出土,当时装在漆盒内小瓷瓶中的几颗红色药丸。药丸米粒大小,通体红艳,距今已有1600年。

到了唐代,丸剂得到快速发展,种类更加丰富。《外台秘要方》中涉及到的丸剂的赋形剂多达五十多种。

明代,丸剂的包衣工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朱砂包衣推广沿用至今,如七珍丸等……

目前,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数24人。

东晋大墓出土的红色药丸 南京市博物馆藏

西汉·丹丸 巨野县博物馆藏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黄璜、毛宇剑、李星樾等亦对本文有贡献,一并感谢)

(参考作品《南岸区文史资料选辑》《桐君阁丸药提要》《丸剂的发展历程》等)

(部分图片由重庆桐君阁药厂供图)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