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寻东华观藏经楼 偶遇地宫将开

2023-4-6 13:17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在渝中区凯旋路64号,有一座隐于闹市的建筑东华观藏经楼。 据说它有几百年历史,这座重庆中心城区最老木构殿宇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它始建于元代?

记者打卡当天,逛东华观藏经楼的人很少。馆长黄女士刚好在,很热情地带着记者围着藏经楼走了一圈。时光打磨的光晕,沁在屋顶的青瓦和木雕上,新长出来的野花野草,跟着春风在诉说它的前世和今生。

黄馆长说:“东华观藏经楼很有历史,大隐于市,很多人都没有进来过。目前能查的资料是1939年编的《巴县志》,说东华观修建于元至元年间,明天顺七年(1463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有唐宋御制碑赞。我们还在查证更多资料,似乎还能追溯到1千多年前。它应该比磁器口宝轮寺的明代殿宇还早,是我市中心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结构。”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看殿宇,都是先看屋顶,而常见的屋顶样式分为六种: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据文献资料显示,歇山顶最早见于汉阙石刻中,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歇山顶。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就是一座唐代歇山顶建筑。宋朝歇山顶称九脊殿。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明清时期九脊殿改称歇山顶,因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歇山顶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例如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等都为重檐歇山顶。

黄馆长说,这重檐歇山式的藏经阁还是当初最普通的殿宇,能保存至今,真的很难得。我们现在能看见它,也是一种幸运。

它经历战与火?

黄馆长给记者讲述了它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和重生的经历。

东华观又名玉皇殿、皇经楼。早期记载不详。当时(明代)东华观殿宇三重(下殿、正殿、上殿),内设殿堂9个和藏经楼,还有厢房、花园等。

1926年,东华观失火,毁了大部分,仅剩藏经、邱祖、灵官三殿。1939年,日机炸毁了三殿中最好的邱祖殿。1942年,修公路,灵官殿被占,唯留藏经楼保存原貌。后该处由印制十一厂等单位使用。2000年,藏经楼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开始动工修复。

黄馆长说:“你看你走过的石板路,青色的就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板。偏白色部分就是工人按照原貌尽量修复的。因为它曾经失火,所以为了保护它,我们禁烟火。毕竟木构建筑,防火很重要。以前修复的时候,还有一个师傅专门住这里看守,周围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他的家,很不容易。此外,写《失踪的上清寺》的罗渝老师,他也曾和志愿者们一起,为了保护藏经楼出力。你可以问问他。”

罗渝说:“我只是‘保护藏经楼’的跟随者。当时,我看见网上呼吁保护藏经楼,才知道这里。然后,我在连载小说时和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了配合宣传,和大家一起做的。藏经楼能留下来,是大家的努力。”

它身下藏地宫?

东华观藏经楼只剩一个楼了,有什么值得逛的呢?

▲下地宫的石梯

黄馆长说:“当然有,你可以在藏经楼旁喝茶,功夫茶、养生茶都可以,有很多位置可以选。你也可以看看藏经楼的古建筑,这也是赏心悦目的事儿。楼里还有体验区,也有小展览台,里面有数百年的青瓦、绿色琉璃瓦、脊饰戗兽等物,那是东华观楼宇残件或配件。楼后面,还有古老的石雕,很是精致。当然,最神秘是地宫……”

▲地宫在整修后将对外开放

据《蜀中名胜记》引《旧志》: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东华十八洞已不可考,相传抗战时周围可容纳20多人的古神仙洞(可能是十八洞之一)也暂时找不到,但藏经楼的地宫,却真实存在!

黄馆长说:“地宫目前还在修整,不对外开放,你现在只能下石梯隔窗在外面看看,不能进去。你别看地面建筑不大,地宫里面很宽敞,有差不多2000平方米。目前,你可以看到窗边放了一堆鹅卵石,那是用来造景的,目前还没有做好。好消息是,预计再过一两个月地宫就会开放,到时你就可以进去看看。地宫里面宽阔凉爽,6月可以来这里避暑,未来这里听古琴,静静心也是很好的,我很多朋友来此坐坐,心情好了,说运气也好了很多。”

记者在地宫外面看了又看,虽然听说里面没有存放藏经,但真的有点儿期待地宫重新开启的样子呢。

黄馆长说:“是的,经历了风雨变幻,地宫里面的经书存留很少,部分转移到文管所了。目前藏经楼有些名人的书籍、画册可以看。你瞧那个门口的对联,‘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于水养鱼’,这是同治十三年的状元、逊位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陆润庠留的呢。那藏经楼三个字,目前我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匾,估计也是名人……希望知道的人来看看,给我们说一说。我们后期也会再看看能不能查证到。所以啊,你慢慢逛,这里面的各种细节,都值得你花半天时间停留哦!”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参考资料:《母城记忆——渝中文物概览》)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