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 | 黄葛古道 云石印马蹄

2023-4-13 12:00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谈到重庆值得打卡的古道,很多重庆人可能首推黄葛古道。4月11日,晚报记者在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南岸区作协会员毛宇剑的陪同下,从上新街入口进去一公里左右【或者导航——和泓南山道(江南体育馆旁)上去500米左右】,打卡了黄葛古道中段——敦厚坡老街。在敦厚坡老街的茶亭桥下到邮政总局旧址再往下,大约1公里左右的石板路上,是500年沧桑的记忆。

五尺大道 一晃已千年

当地老居民张爷爷(83岁)说:“这是真实的古道,你走过的石板路,有的石板是明清时代的,推测已经有500年。”

据悉,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修了一条连接川蜀黔滇的商路,名为“五尺道”,被后世誉为“川黔滇丝绸之路”,而黄葛古道上有部分路段恰在其中。自唐宋元明清时期至近现代,黄葛古道一直人来人往,长盛不衰。前人辛辛苦苦,后人修修补补,以待更后来者。数百年前(明清时)有人捐款大规模修补古道条石,所以我们有幸可以看到部分明清时的大条石。

张爷爷说:“黄葛古道是川黔两省间的主要通商道,我们以前都称川黔路。这路数百年来修修补补,你能看到的宽3米左右的大条石,被行人踩得平整光滑的,就是明清时代的老石板。”

这两三米长的大条石,怎么运上山呢?张爷爷说:“具体也不是很清楚,人会想办法吧。”

那怎么确定大条石就是几百年前的呢?现在修补也可能用大条石吧?

张爷爷说,走,带大家一起看细节。

云石不言 自有马蹄声

于是,张爷爷带着他的爱宠——大黄狗憨憨一起,打着手机电筒去寻找散落在幽幽南山间的百年印记——古道中青砂石上和云石上的马蹄印!

说数百年前的马在古道石板上留下马蹄印,这得多少马踏步而过?蹄子会不会疼呢?

张爷爷笑着说:“以前的马,有铁蹄啊!在石头上留下马蹄铁的印痕,很正常。前面青砂石,有马蹄印。云石,也有马蹄印。”

毛宇剑问:“这些条石是本地产的砂石吗?”

张爷爷回答说:“有本地产的,但是也有外地产的。比如这上面图案像云朵一样花纹的云石,就可能产自广西,或者大理,我们本地不产这种石头。怎么从这么远运过来,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看,花纹多漂亮啊,当年真是用心了。”

中国观石协会会员伍定金说:“成渝古道这边原古道保存得很少。从图片上看蹄印不是太清晰。南山黄葛古道这边,我没有去实地走过,就不好分辨是否是古马蹄印。一般情况下,可以参考云南茶马古道和湖南安化茶马古道。看一些研究者讲黄葛古道蹄印相关文章介绍,进行多方面推断,南山那边砂岩结构,若有古马蹄印,常年累月压痕会比较深。蹄印应该深度一致,看一看石板是原地层砂岩,还是油秃石(石灰石)铺上的。若是,就可以推断是传说的古道马蹄印。”

在黄葛古道上的先人足迹找不到,马蹄印若有,还是很难得。那当年都有谁走过这古道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的诗。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雅士,来此也不会错过的。

带路的张爷爷说云石上有马蹄印

张爷爷说这青砂石上也有马蹄印


【推荐打卡】

■茶亭桥

除了古道,敦厚街还有什么值得打卡呢?毛宇剑说,茶亭桥,非常值得大家看看,别看桥很新,其实,桥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只是修复得比较好,桥面有现代感。

■居民楼

毛宇剑说,敦厚街得名于灯后街,后谐其音故名。1931年,福建同乡会于街前立石柱,悬一指路灯杆,上挂一指路的油灯,给黑夜中走过古道的人送一点儿光明和温暖。

敦厚街有几十栋老的、依山而建的居民楼,是典型的川东穿斗式建筑。这些老建筑如今进行了风貌改造,既保留原始特色,又改善了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吸引外地游客来打卡。

■邮政总局旧址

该建筑建于抗战时期,砖木结构,正在修缮。视野宽敞,环境优美,花草葱茏。据施工的人员说:预计下个月就修缮完毕了。目前可以在楼下远眺对面渝中美景。毛宇剑说,这栋老建筑最有特色,是屋顶那个老虎窗。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欧式,开在屋顶,是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这里面是个小阁楼,当年还可以当瞭望台。

屋顶的老虎窗(毛宇剑供图)


■四季羊肉馆

毛宇剑说,因为敦厚街一般都是以本地居民宜居为主,还有部分租房的人。这里老房子,房租便宜,据说一个月才几百元,环境好,商业化气息不浓,非常宜居。你看一路上聊天的,养宠物的,散步的,泡脚的,下棋的……都是平常而舒适的慢生活景象。想打卡特别的美食,只有下山去找好吃的,比如海棠溪公交站旁的四季羊肉馆,她家的蒸肉和汤,都非常值得一尝。

■小熊夜市

毛宇剑说,晚饭后,如果不急,还可以去逛逛海棠溪的夜市。“海棠烟雨”,系巴渝十二景之一,一说明清时当地漫山遍野是海棠花,因此得名,一说盛夏洪流,江水灌入海棠溪,月光下的江水浪花如海棠,由此得名。如今,海棠花没有,溪流也隐入暗河,现在可以看看年轻人喜欢逛的夜市,美食文创鲜花应有尽有。

(黄璜、黄和然等亦对本文有贡献,一并感谢)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