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 徐祖国 发布人 市应急局副局长陈绍丛 市水利局副局长 谢飞 市住房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 卢斗昌 市气象局副局长 周国兵 市规资局副局长 韩列松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袁德胜 4月13日,2023年全市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将于4月15日进入汛期,根据综合研判,汛期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高温干旱偏重、局地暴雨洪涝突出。 市应急局副局长陈绍丛介绍了我市做好防汛备汛相关工作情况,市水利局副局长谢飞、市住房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卢斗昌、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国兵、市规资局副局长韩列松、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徐祖国主持新闻发布会。 根据气象水文多次会商研判,长江、嘉陵江、乌江水位接近正常年,伏秋旱明显,强度中等,较2022年偏轻,长江河谷及高山易旱区可能发生局地干旱灾害。气象方面,37℃以上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较去年偏少,汛期有8至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接近常年,西南部和东南部为暴雨洪涝易发区。 目前,全市正加快工程治理,完成1178个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11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组织应急、水利、规资、气象、住建等部门组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41个区县全覆盖开展汛前督查检查;按照应对100年一遇洪旱灾害标准,优化完善了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工程险情、山洪灾害、特大干旱五个板块专项应对方案。 此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也与四川、贵州等省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实现水情、雨情、工情等信息共享,做到工作互通、工程联调、应急联动。 市应急局副局长陈绍从: 汛期关注五方面风险 “针对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今年汛期的复杂形势,我们研判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市应急局副局长陈绍从介绍,首先是城区山洪威胁大。中心城区“四山”(缙云山、铜锣山、中梁山、明月山)环抱,临山临崖边坡高,强降雨汇流形成的坡面洪水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对低层民房、城市交通、在建工程、地下空间威胁极大。渝东南、渝东北部分区县城区也是沿江而建,背靠高山,同样有山洪入城的风险。 其次是库区地灾次生灾害影响大。三峡库区是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性暴雨频繁,新增突发地灾点多,一旦发生大型滑坡、崩塌形成堰塞湖,直接影响下游城镇安全,影响长江“黄金水道”安全,甚至影响三峡大坝运行安全。 三是山区农田漫水垮塌风险大。最近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关部门实施了很多土地整治、“坡改梯”等项目,部分山区农田坎高坡陡、排水不畅,暴雨易形成大水漫灌、田坎垮塌,诱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四是塘库旱涝急转风险高。因重庆去年遭遇连晴高温干旱,部分塘库久旱干涸,如果汛期突遇暴雨水位陡涨,易造成坝体渗漏、坝坡失稳变形等重大险情。 五是高海拔山区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我市大部分高海拔山区属喀斯特地貌,蓄水保水能力弱,群众居住较为分散,集中供水难度大。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重点是渝东北部分高海拔山区在高温汛期易出现季节性缺水情况。 此外,陈绍丛介绍了我市做好防汛备汛相关工作情况。目前,我市已印发《全市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关于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谋划部署全年22项工作任务,包括加快工程治理,全市完成1178个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11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4处水毁修复;组织应急、水利、规资、气象、住建等部门组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41个区县全覆盖开展汛前督查检查;按照应对100年一遇洪旱灾害标准,优化完善了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工程险情、山洪灾害、特大干旱五个板块专项应对方案;建立“专常群”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成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应急物资3大类、62万件,并在汛前有针对性的补充和采购物资装备;指导全市分行业分层级开展“战汛-2023”防汛抗旱系列演练;市防指与上游四川、贵州等省级防指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实现水情、雨情、工情等信息共享等工作。 市水利局副局长谢飞: 今年高温干旱偏重 “根据气象水文多次会商研判,预计今年我市汛期总体气候状况偏差,高温干旱偏重。”市水利局副局长谢飞表示,汛期我市高温干旱偏重,洪旱并存,旱涝交替,南涝北旱,水旱灾害防御形势较为严峻。汛情方面,长江、嘉陵江、乌江接近正常年,应警惕防范东北部的普里河、梅溪河、大宁河,西部的琼江、綦江、大溪河,东南部的郁江、酉水河等流域可能发生的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和局地山洪。旱情方面,伏秋旱明显,强度中等,较2022年偏轻,长江河谷及高山易旱区可能发生局地干旱灾害。 我市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四不一确保”目标,做好了以下汛前准备工作。 一是落实防御责任。全面落实了市、区县、乡镇、村社和工程管理单位“4+1”属事属地责任,深化了局领导包片、处(科)室包区县(乡镇)工作机制。全面更新了3034座行业监管水库、3320个山洪危险区、52个市级防洪薄弱点等风险点责任人,明晰了责任人岗位职责、履职标准,正在分级分类有序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确保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二是严控风险隐患。全面梳理并建立了3320个山洪灾害危险区、52个市级防洪薄弱点、2507处库区高切坡、113座病险水库、1033个高位山坪塘、85个河道碍洪设施“六张风险点管控清单”。对水库、水电站、山洪危险区、在建水利工程、高位山坪塘、河道等风险点开展了汛前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三是夯实防御基础。公布了全市重要河段防洪管控水位成果,复核了河道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旱限水位,从严加紧做好水库汛限水位核定、调度运用计划修编;完成了全市174处水利设施水毁修复,着力加快推进11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中型、109座小型);对全市246个水文监测站点开展了汛前整站,及时维护更新了预报预警平台设施设备。 目前,部分区县局地旱情仍未根本性缓解,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同比减少了30%左右,下一步,全市水利系统将加强水雨情分析研判和预报预警,积极组织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卢斗昌: 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重庆大家都知道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大、水流汇聚快,相对于平原城市而言,不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城市内涝,其风险主要集中在下凹式立交桥、下穿道、地下构筑物等低洼地带。”市住房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卢斗昌表示,为了做好今年的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市住房城乡建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开展排水系统更新改造及维护工作。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排查1.42万公里。今年以来,已完成排水管网更新改造55.6公里,并同步开展排水管网、雨水口、检查井等排水防涝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排水管网过水能力,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确保排水的安全。 二是推进积水隐患点整治。我市建立了积水隐患点“发现一处、入库一处、整治一处”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排查、及时更新,明确每个积水隐患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按照轻重缓急、影响程度,推进系统化治理。全市已完成391个积水隐患点整治,今年汛期还将对其中的23个风险点重点进行盯防。同时,还要加强运维管理、应急值守等前置防控措施,全力降低风险隐患。 三是做足做细物资队伍准备。对全市城市内涝应急抢险能力开展再摸排,应急物资基地实现区县全覆盖。建立了排水防涝应急抢险队伍。全市已形成1953名应急抢险队员、885台车辆和抽排设备,积水抽排能力达每小时7.6万立方米的应急救援力量,全力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国兵: 汛期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降水偏少一成 “根据综合研判,预计2023年汛期(5—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高温干旱偏重、局地暴雨洪涝突出。”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国兵介绍说,预计汛期全市平均气温为25.5℃,37℃以上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较去年偏少。 “5月和初秋有阴雨天气。预计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大部地区有6天左右的阴雨天气。”周国兵介绍说,从7月中下旬开始,大部地区有轻—中度气象干旱,较常年略偏多,较去年偏少。长江沿线及以北大部地区以中度气象干旱为主。汛期有8至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接近常年,西南部和东南部为暴雨洪涝易发区。 预计汛期全市平均气温为25.5℃,较常年偏高0.5℃,较去年偏低0.7℃。全市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较常年偏少一成,较去年偏多两成。各地降水量为600~10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偏少1~2成,偏南部分地区偏多1~2成。大部地区较去年同期偏多1~3成。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长江宜宾到巫山段降水偏少,乌江、綦江流域降水偏多。 市规资局副局长韩列松: 今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较常年偏高 “经综合研判,今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较常年偏高,较2022年明显偏高,特别是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市规资局副局长韩列松表示,针对今年严峻防治形势,我市将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总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化管理,清单化落实,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制定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责任清单,“点线面”层层分解,明确区县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三方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实行闭环管理,突出清单化落实,全力应对各类地质灾害。 二是强化监测预警。加强春季大排查和汛前排查,开展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提前发现隐患;落实1.5万余名“四重”网格员点对点盯防,布设6.6万余台普适性监测设备,全天候监测;对线状隐患,发挥企业地防员作用,加强交通、水利、景区等沿线的排查和预警;对面域风险,发挥村社地防员作用,推行全民防灾,加强极高、高风险区和高易发区风险排查和监测,坚持做到及时预警、果断处置。 三是强化除险清患。采取清除、布设防护网等措施开展突发性强的危岩崩塌排危除险专项行动,组织动员群众对房前屋后坡体孤石、危石进行清除;启动威胁学校、场镇、居民聚居区等治理项目65个;统筹各方政策,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减少受威胁群众人数。 四是强化整体智治。加强141类数据资源治理,形成地质灾害大数据底池。探索“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建设,推进致灾过程分析、研判和仿真模拟。迭代升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系统,优化重庆地灾App,实行灾害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 五是强化防汛准备。积极做好文件印发、工作部署、技术支撑、人力到位、项目安排、资金落实等六项防汛准备。印发年度防治方案,统筹部署全年防治任务;培训新到任领导干部和“四重”网格员,安排480名地质工程师驻乡下村,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防治项目快速落地。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 今年病虫害形势严峻 “根据预测,今年我市农业仍面临高温干旱、洪涝风雹、阴雨寡照、病虫害等较多较重的灾害风险。其中病虫害形势严峻。”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表示,预计发生面积将达到9200万亩(次),同比增加10%,我市将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部门协同会商,及时预警;坚持雨情、墒情、病虫情、苗情系统研判;做好日常灾害半月调度、突发灾害实时调度、重大灾害日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受灾情况。 强化技术服务。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发布减灾生产指导意见;强化市级19个指导组下沉区县开展技术服务,搞好抗灾减灾和生产自救工作。 做好防灾减灾物资准备。指导各地做好救灾种子、排涝机具、救灾水源等准备,及早检修机具设备,助力灾后恢复生产。 强化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监测调查,密切跟踪、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对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重点抓好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及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 原标题:发布会| 2023年全市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4月15日重庆进入汛期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