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下洪学巷有座明清客栈:宜看书 宜赏石 宜观盆

2023-5-15 16:10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去了湖广会馆两次,还是第一次听说,附近有一个明清古建筑——下洪学巷客栈。5月9日,经渝中区文旅委胡科长指路,湖广会馆往长江方向的幽寂小巷,循着三角梅如瀑的入口往梯步上走,便找到渝中区文脉绵延之处。

砖木结构 內无喧嚣

▲下洪学巷客栈石门额匾上有“紫气腾辉”四字

洪学巷,原名黉学巷。黉(hóng)就是学校,黉学也是学校,加上“黉”字,是强调。此处位于东水门城内,附近原有巴县文庙。大概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文庙里办了一所学校,取名黉学。学校周边形成的街巷,就取名为黉学巷。20世纪30年代修建公路,将黉学巷分为上、下两条。“黉”字太生僻了,认识的人不多,能写的更少,后来改为“洪”字。下洪学巷,位于洪学巷下侧而得名。

下洪学巷客栈,位于渝中区望龙门下洪学巷23号,建于明末清初。石门额匾上有“紫气腾辉”四字,门口有两只可爱的石狮子。

进去的时候,客栈老板李泽鸣正在泡茶。询问客栈的历史时,他说:“客栈坐北朝南偏东,为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建筑,带回廊,加两个天井,院落布局呈‘日’字形,‘日’字结构中的‘一’便是一间茶室。目前客房在楼上,共有6间,有套房,有单间。”

那以前的房子主人是谁?李泽鸣说:“这是明清时的建筑,屋主未知。能建这样大的宅子,想必至少也是当时的富豪。”

那这里的特色是什么?李泽鸣回答:“你没有发现,这里很安静吗?外面这么闹,旁边甚至有装修,你能听到噪音吗?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静!以前下洪学巷,周围都是种的芭蕉和竹,整改过后芭蕉依然在,因为这边也叫芭蕉园,隔壁湖广会馆就位于芭蕉园1号。如今,下洪学巷还加种了三角梅等。而明清客栈,因为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可以吸收一些噪音,又古香古色的,满是贴近大自然的味道。”

书页为名 别有佳趣

▲装裱有“尚书离句”四个大字

李泽鸣热情地带重庆晚报记者走楼上看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说:“你看我们客房,目前有6间。以前是个背包客栈,楼上是客房,楼下也是,我们觉得太吵,前几年重新装修内部的时候,就留了二楼的6间。每间房的名字,都是取自古籍或者古籍的内页。很多外地的游客专门坐飞机过来看。”

比如,一个房间装裱了有“尚书离句”四个大字的古籍内页,这个房间就取名“尚书离句”。

再比如,一个房间装裱了《乐经律吕通解》,就取名“乐经律吕”。

▲装裱了《乐经律吕通解》

目前,二楼只有一间房,曾经可倚窗远眺,看天地辽阔,江水滔滔。如今因为城市的发展,可以推窗看到一小部分江景,绿植,还有旁边建设中的建筑和过江的索道缆车。

这么多古籍,可以取下来看吗?李泽鸣说:“不行,都装裱好了,不能取下来。有藏书但暂未对外开放,古籍需要妥善保存。有的估计需要修。”

古籍收藏爱好者韩旭说:“这些装裱的古籍,的确是有年份的,大概是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古籍。这些《书经》《乐经》《易经》等四书五经,在明清时代,就和我们今天的教材一样,是学生必读课本,很是常见。若有损毁,我会修补。”

赏石很多 值得一品

▲青海黄河画面石:摇钱树

从二楼下来的时候,重庆晚报记者看见有很多摆在地上的赏石。李泽鸣说:“这些都是青海石,是从外地精心挑选空运过来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独特的名字,每个细节都值得静心欣赏。”

▲青海黄河乌金石:回头狮王

▲青海彩玉:绿彩玉

中国观石协会会员伍定金说:“中国人是爱石头的,特别是美的石头。苏东坡也藏石,曾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对于石头,每一个人欣赏理解不同吧,对于我来说,赏石悦目,观石对话,每天见石,读石品石,都是一个学习过程。大家若是赏石,初步可先从这两点去把玩品赏:一,看意境,从这个角度欣赏,比如那一枚绿色石头,可看成是急流险滩——它波涛汹涌,冲击狭窄峡谷,震耳欲聋。水花飞溅,也可想象图案似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或者,也可看成卡通画。二,看画面,那一枚白底红纹的赏石,为一般画面石——上面有花纹,如一株小树映入眼帘,可以想象它是棵开花的树。”

谁老谁新 自在人心

▲里面养了两只龟的老石缸

整个古建筑中,最特别的是两口石缸。一口石缸边沿有修补,养了两只懒洋洋的龟。一口石缸,种了树。

李泽鸣说:“最老的石缸,图案有的已看不清楚了,但你可以看石缸的边沿,以前的人使用的时候,习惯把边沿当磨刀石使用,所以不平整。后来,它经过修补,才养龟的。另外一口石缸,我不知道年份,推测是刻画了某次战争的一幕,有攻城的画面。当时我们是请的专业的装修公司,当时这缸是装修后吊进去的,和树一起。以前里面种的是一棵迎客松,后来改种的发财树。为了保护文物,不能拆开门运进来,当时放它们进来,还是花了不少功夫。”

▲种了发财树的石缸

渝中区文旅委胡科长看了图片后说:“养龟的石缸是老的,种树的石缸感觉比较新。”

古籍收藏爱好者韩旭说:“看风化的程度,种树的石缸感觉确实比较新。而且仔细看里面的图案细节,那蜡烛形状很现代。有的人物图发型又是清代的。感觉是仿古的工艺品。”

西南大学博物馆卞兆明说:“看线条切割,应该是现代电动的,比较均匀。石雕人物图案,有的服装是明代到宋代装束。几幅图应该是描述了一个少年离开父母,拜师学艺,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故事。是岳飞吗?拿刀的武将又不太像。所以,也不排除是根据图稿做的拼凑故事。”

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说:“上面的图有打拳等武术动作,还有枪、刀、城墙等元素,说明制作者或者定制者喜欢古代军事,想表达宋代抗元或者明代抗清的战斗一幕。应该是杂糅的工艺品。”

那,来这里打卡的游客们,更喜欢哪口石缸呢?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