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扎染、刺绣……5月21日,“旗袍中国·风情万里”爱旗袍·渝港澳(亚欧)青少年自然探索美丽行动南川专场开启,中外青少年在南川区石溪镇中心小学校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技艺,并踏上了一段旗袍秀“旅程”,去领略独有的东方神韵。 学扎染,感受独特的传统工艺 上午9点,同学们带来的一段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舞表演,拉开了活动序幕。 记者在现场看到,操场上的5个体验区,已经聚集了众多的同学。“这样也能染出花纹,太神奇了!”扎染体验区里,中外青少年在老师的讲解和带领下,纷纷动手,尝试着去创作属于自己的图案。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可以染成纹样多变的图案。 “绞扎的时候,一定要扎紧。”教授扎染的老师称,布料绞扎好后,需要在水里完全浸泡湿,然后再放到染料里面,静置20分钟左右,捞出来解开绞扎的橡皮筋,展开后就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 在“学织”体验区,同学们跟着老师学习了传统织布工艺后称,以前都是在书上、电视上看到传统织布方式,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动手一试。只是,原理听起来简单,上手还是有些不容易,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在现场,同学们还体验了刺绣,如何做旗袍和烙铁板画。专业的模特们还带来了T台走秀,并教授师生们如何走秀。 田间旗袍秀刮起乡村最美炫风 活动现场,该校的师生和部分学生家长也穿上了旗袍,带来旗袍秀。她们或优雅、或知性、或俏皮,每个人都走出了自己独有的自信,展现出特有的东方神韵。 同时,在该校盐井课外实践基地,也开启了一场稻田旗袍秀。记者在现场看到,时下盐井一弯弯梯田里,已经种下水稻,进入生长季节。禾苗随风摆动,卷起道道绿波,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旗袍中国·风情万里”走秀队伍点缀在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美景中,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也刮起了一股最美乡村炫风。 参与活动的家长们表示,本次活动给了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一场非常好的亲子活动。穿上旗袍、走上舞台,锻炼了自己也锻炼了孩子,帮大家提高了自信。 石溪镇中心小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有师生近300人,参与旗袍走秀活动的师生和学生家长达到160多人。他们经过精心的准备,将美妙的身姿,与美丽的校园、乡村、自然风景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人在画中走,也是画中人。 活动现场,石溪镇中心小学校还被授予“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教育联校”;“星雨戏剧工作室”还为该校颁发“星雨工作室”牌匾。 本次活动也邀请了来自重庆市诺林巴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10多名师生。他们观看了旗袍服装秀、欣赏了古筝演奏、学习体验了缝纫刺绣和扎染技艺,还来到了历经上百万年形成的石基上,观看自然形成的梯田,感受传承千年的中国稻田文化以及传统石磨,并学习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舞等。 建立全新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沟通桥梁和纽带 南川区石溪镇中心小学书记、校长谭润峰称,郭沫若曾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 ,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岁月款款,旗袍带给我们的,永远是那份从容与美丽,典雅与高贵。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旗袍文化践行者,学校专门开展了有关旗袍知识的学习,开展了旗袍文化的手抄报、绘画旗袍等活动。借着本次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对同学们穿着旗袍走T台进行了培训,也让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的才华时,收获自信。 活动主办方表示,“旗袍中国·风情万里”爱旗袍·渝港澳(亚欧)青少年自然探索美丽行动,旨在用旗袍这一中国传统服饰化符号,打破国与国之间地域文化边界,以共同热爱人类传统文化、时尚文化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沟通桥梁和纽带,彼此互学互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中外人文教育的深度交流。 主办方还感谢喜欢中国文化、喜欢重庆的每一位中外青少年朋友。“因为有你们积极充当中国对外文化使者,巴渝文化的传承发扬者,才有今日越来越国际、越来越多元的美丽重庆。” 原标题:织布、扎染、旗袍秀……中外青少年共享中国文化盛宴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