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宝石般蔚蓝的南海海面,当红白相间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露出水面,母船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国首个深海考古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完成,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取得重大进展。 21日,国家文物局在三亚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的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由此正式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我国深海考古开启新的篇章。 重大考古发现 南海两处古代沉船 其中一处文物超十万件 在21日的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当年4月在西沙北礁海域首次实施了深海考古调查。 2022年10月,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我国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处遗物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另一处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为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时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开启深海探秘 6个大组近30人分三阶段完成本次任务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此次深海考古队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宋建忠介绍,此次深海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科研人员,分为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6个组,协同作业,共同完成本次调查任务。 5月20日至6月上旬将实施第一阶段调查工作。20日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开启了考古调查工作。第一阶段调查工作,将通过水下搜索调查,摸清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对沉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 第二阶段,计划在8至9月间进行;第三阶段计划在2034年3至4月间进行。每个阶段海上工作时间均为20天左右,大约执行15—20个潜次。 亮点 1500米的深海如何进行文物原址保护 从沉船发现伊始,就离不开高科技加持。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去年12月的第499和500潜次发现的,下潜位置的选择是基于前期无人潜水器声学探测发现的海底异常点。采用无人潜水器大范围扫测和载人潜水器水下查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提高了水下探测的效率和发现概率。 据了解,此次布放的永久基点主要由钛合金柱、钛合金板焊接成的锥体、吊耳、插孔等部件组成,由深潜器搭载布放于海床表面。布放完成后,研究人员能够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永久基点进行位置标定,为对古代沉船开展精准的考古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陈传绪表示,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 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将利用载人潜水器和ROV,配合使用研发的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同时搭载4K、8K摄像,对水下文物现场进行高清拍摄。 事实上,1500米深度的如此规模的文物原址保护、实时监控以及开发利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陈传绪表示,将在近期利用虚拟浮标进行水面实时监控,同时推进利用着陆器、水下摄录视频直播系统等开展水下原址监控保护,以及论证接入海底观测网等长时原位监控的技术方案。 此次深海考古,专门建立了由11条科学考察船组成的科考船队,研发了“海斗”“海翼”“海星”等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声、光、电、磁等传感探测和智能无人新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介绍,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水下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在平台装备方面,我国已具备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如“蛟龙”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均具有较强的深海作业能力,实现了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运维。在高精度的潜载探测设备方面,国产声学载荷如测深侧扫、成像声呐等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光学、磁学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开展深海考古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支撑。 影响 首先,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 其次,这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再次,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原标题:1500米深海发现古代沉船!国家级最新深海探秘开启,高科技支撑深海考古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