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买车早已不是难事。各种价位,丰俭由人,油车、电车、混动,各凭喜好。中国是汽车消费大国,202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3.19亿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有84个,重庆和北京、成都、上海一道,位列第一梯队,超过500万辆,排在全国第三。有车一族越来越多,停车资源却是“僧多粥少”,让不少人出门就有停车焦虑。停车难,难在需求庞大。也难在,停车场不是想建就能建。今日聚焦,来看看城市之中“造”车位的智慧。 小巧,讨巧! 说起停车难,建筑稠密的老城区往往难上加难。九龙坡杨家坪商圈,摊上了四个“老”,老小区、老校区、老医院、老商圈,停车属于“老大难”。 不过,仔细找一找,认真抠一抠,一处2000平方米的暂时闲置地块,被派上用场,改造成小微停车场。70个停车位,就这样见缝插针投入使用了。 把车“叠”起来 用高度换面积 小微停车场,规模小、投资少、建设快,不需要新征用地,减少了选址难度。在山高坡陡、地形复杂的重庆,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去年,重庆中心城区建成小微停车场149处,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2023年,小微停车场建设连续第二年被纳入重庆市重点民生实事,建设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大到全市,计划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越是难停车的地方,往往空闲土地就越少,小微停车场如何把空间利用到极致?有限的面积,尽可能多办事,这一点很重要。 这两栋立体停车楼,位于谢家湾劳动三村,总占地不过322平方米,同等面积,原本最多只能容纳20辆车,现在设置了101个停车位。 14米的楼高,实现了用高度换面积。而要让汽车自己上楼,再稳稳下楼,需要科技的加持。有别于传统停车场,这里停车不用排队等位,取车最快20秒,最长不超过2分钟。 有人把城市“边角地”比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只要多开脑洞、善加利用,“边角料”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桥上行车 桥下停车 我市的小微停车场建设,就强调利用好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地块。特别是桥下空间,重庆有桥都之称,各类桥梁数量庞大,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桥下可利用空间,超过了3平方公里。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别有洞天,积少成多,那是妥妥的“潜力股”。 石门大桥南引桥,地处沙坪坝区汉渝路,周边老旧小区多,还紧邻医院,旺盛的停车需求,催生了中心城区利用桥下空间修建立体停车库的首个案例。石门大桥桥下机械式停车库,变2000平方米闲置空间,为166个停车泊位,用地效率是普通停车场的3到4倍。 南岸区铜元局的苏家坝立交,因螺旋形匝道桥而出圈,桥上行车远望如过山车,高耸的桥墩下,104个停车位的换乘停车场方便上班族的通勤路。早上把车停进去,换乘轨道交通去单位,下了班再回来取车。此外,停车场还配备了智能洗车、充电设备。 动静皆宜 城市交通最美的样子 小微停车场,小归小,但要建好,讲究也不少。不久前,江北嘴大剧院旁的一块闲置空地,变身60个车位的水市口街1号停车场,为了与周边环境匹配,绿化方面颇费心思,实用+景观,让这个特色滨江停车场好感度拉满。除了满足停车需求,我市还鼓励开放有条件、使用时限较长的小微停车场安装充电桩,积极推动“充储泊”一体化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吴玲玲表示,小微停车场的建设首先是对城市停车资源的有效补充,正因为它小微,所以分布可以做得更广,停车可以更加方便、便捷。不会过多占用现有的城市用地,可以更好地节约城市资源。在小微停车场的建设中,应该结合现有的停车需求,考虑建设条件,结合用地情况,来进行整体的规划。从运营的层面,可以利用一些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比如说智慧停车系统,使得停车设施的运行更加高效。 交通出行,非动即静,动,则快捷通畅,静,则停车无忧,共同构成市民的出行期待。小微停车场虽小,但背后的努力不小,点滴进步,惠民有感。就像视频里的桥上桥下,桥上跑的是速度,桥下有的是温度,速度和温度同框,才是城市交通最美的样子。 原标题:重庆第1眼 | 盘活!见缝插针“造”车位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