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景物记 文/唐晓堃 夏天的柳 我所见到的最美的柳,都是在水边,也都是在夏季,仿佛这就是柳的性格。 平日里,为工作或生活忙碌的我,休闲时总喜欢到离家最近的河边茶馆品茶,也许是因为那儿有一排柳,这个很不起眼的茶馆就显得古朴雅致了。无论春夏,还是秋冬,这里的人多还是人少,我都因柳而来,也因柳而去。在我眼里,柳总是自信盈怀,用缤纷的四季谱写生命的诗页,它借用季节的外衣年复一年地嬗变,给热爱生命绿意的人们思考和顿悟。 我的记忆中也有一排湖边的柳,那应该是成年的柳,自然垂下的绿枝,像一幅精致豪华的帷幕。我唯独选中了那一棵柳,瘦小的身子倚在苍劲的树干上,一片绿映着我那抹粉红色的上衣,阳光透过枝条投射在微波粼粼的湖面,我含而不露地微笑着,一只手臂轻抚柳的柔枝,定格成一个特写,深得好友的喜爱,成为我高中毕业时赠送学友的留念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对柳有一种深厚而钦羡的情感,心情仿佛晏殊笔下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在这初夏的河边,我与几棵苍老遒劲的柳树为伴,一杯菊花茶可以陪我一个下午。这时候,我常常手捧一本杂志,痴迷地咀嚼着书里那些或近或远的文字,乐而忘返。我也常常观察那垂向河面的摇曳变化的柳枝,有时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杨万里的诗来:“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那没有飞絮的柳树,亭亭玉立,清爽可人,诱惑着我的视觉和嗅觉,让我尽享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夏季绝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季节,因为柳的身影,生活便多了浪漫的音符。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柳,有柳就有人家。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就因为院子里有柳,主人的生活追求变得淡泊,高雅;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厚重。屋檐下的柳成为陶渊明精神的内力和支撑,使他始终保持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态。夏日傍晚,柳树下的散步为热爱生活的人带来诗情画意,为整天劳作的人增添和风细雨,为天天面对油盐柴米的人增补精神的营养和调料。也许,这足以让人在平凡的日子里知足常乐。 夏天,我喜欢坐在柳树下,品一杯菊花茶,醉翁之意不在茶,而在柳。这诗意的柳,生活的柳,化作阳光雨露,悄悄融入我的胸怀,慰籍我平静的生活,滋养我向上的心情。 夏日乡村 周末,应朋友邀请,到葡萄园摘葡萄。没想到被夏日乡村美景吸引,参观葡萄园摘葡萄却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顶着烈日,我和朋友们漫步在田间小路,左右都是刚抽穗的青青的稻田,中间偶有一块莲藕田。稻田被田埂自然分割成块,田埂上是绿油油的黄瓜藤、丝瓜藤,叶下藏着成熟的黄瓜和丝瓜,有的触手就可摘取,有的高高地挂在高竿上,迎着炙热的太阳,毫不退却。匍匐在地上的多是南瓜藤,有的还开着黄艳艳的花,在烈日的强照下,没有一丝蔫溜溜的痕迹。或许是上午,农作物们经过一整夜的能量积蓄,还足以对抗火热的夏日。 走在田间小路上,我们不时在让车,这都是一辆辆进村的载人摩托车,飞一般地在田野的小道上驰骋,红的、黄的、蓝的,成了一道道风景,给安静的田野敲出了欢快的音符。我这才注意脚下——这哪里是一条寻常的田间小路呢?一块一块条石镶嵌平整,路面足有2米宽,不断向前延伸,几乎哪里有农家,路就延伸到了哪里。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场面:一辆辆人力鸡公车托着长长的石板,一位位农民笑盈盈地排成队从公路向大山深处的村庄进发,他们起早贪黑,为修好路,可以忙上一个月不休息。以前闭塞的村子通车了,过去下雨泥泞的土路不见了,老人小孩都能安全上街进城了。到了收获季节,收割机可以直接开到农家院子里为家家户户完成各自的丰收之梦。 满眼尽是成熟的绿,温热的夏风拂过,荷叶泛起了银色的光,稻浪一排排涌来,远远望去,白墙灰瓦的农家院子,仿佛一个个绿海里的小岛,在远山的烘托下,格外清朗而静穆。 走进农家院子,烈日仿佛藏匿了刺眼的光芒,稻田就在院坝不远处,再往前是一片蔬菜地,房前屋后环绕小院四周的是一棵棵果树,有柑橘,有梨树,有桃树李树……恰逢墨李和梨子成熟时节,刚到朋友家坐下来,大家就抽身出去亲近果子了,菜地里一个个刚熟的黄瓜也被大伙摘来一口一口分享……安静的乡村,陡然多了一群陌生的城里人,那笑声和贪吃的模样简直不亚于农家孩子的淘气劲。 朋友烧的饭菜自然是带有农家气息的,绿色原生态的。那酒那菜那欢笑,散发出来的醇香,久久地回荡在朴素而盎然的小院里。 (作者供职于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