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见四川 | 内江隆昌云顶古镇 六百年古寨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23-7-4 09:33 |来源: 重庆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内江隆昌云顶古镇。罗清心 摄

云顶古镇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在四川自贡、内江、泸州三市交界处,有一个云顶古镇,古镇中有一座云顶寨,被誉为“庄院的微缩景观、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云顶寨位于海拔530米的云顶山上,围地245亩,历史底蕴深厚,是隆昌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寨堡。

经过一夜夏雨的冲刷,7月2日上午,云顶寨笼上一层薄纱,平添一抹神秘。循着犬吠声,记者走进云顶古镇。

“山至云端,与世相绝,云之无瑕,不染世俗”

从云顶寨寨门进入,可见石匾上写着“通永门”三个字。顺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上,48座庄园沿途分布在绿树下、灌木边。

沿着曲曲折折的石板路继续前行,有一处池塘名曰“如意池”,一座古朴的五孔石桥横卧其上,恰似彩虹,名曰“落虹桥”。来云顶寨的游客,都喜欢站在桥上拍照,感受当年富贵人家漫游花园林榭的惬意。

走进寨墙高筑的一座庄园里,风吹过淹没于绿植丛中的屋基和残墙断壁,虽不见朱门青瓦映繁花,但仍能借助庄园内雕刻精美的各类旧时家具和屋梁,脑补出600多年前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以及众多客人拜访的场景。

云顶寨最初的主人是郭氏家族,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郭氏家族的始祖郭孟四于明洪武四年入川,挑行李至云顶山垭时,因有衣箩滚于山下,遂认天意,就此播田耕种,居住于此,衣箩所滚之处,世人称之为“梭箩垭”。

郭氏家族将此山取名为“云顶山”,寓意为“山至云端,与世相绝,云之无瑕,不染世俗”。郭氏家族在此聚居几百年,繁衍生息,成为与安徽桐城方家齐名的大家族。

古寨内,寨楼、炮台、兵棚、马房、仓库、武器库、蓄煤池等一应俱全。据史料记载:郭氏家族在全盛时期,人口有一千五百多人,田产分布隆昌、泸县、富顺三县,每年单收租就达九万七千余石。富饶一方的云顶寨也曾被喻为“云顶国”。

走过“落虹桥”,不远处就是云顶场。云顶场由云隆街、通泸街两条街道组成,街面不宽,青石铺就,呈“丁”字形,两侧的铺面、民居两百余间,均为清代风格,系当年郭氏家族集市。其中,通泸街顾名思义就是直通泸州市泸县,这条百余米的街道,可跨两市。

从小在云顶场长大的金墨湾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勇说:“以前这里很热闹,泸县很多人天不亮就来这里卖菜、赶场,后来逐渐成为避暑游目的地。”

保护性开发古镇,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

云顶寨植被茂盛,是避暑的好去处。隆昌市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土旅游资源,在云顶寨打造了贯通山上山下的“七彩路”,形成一条生态旅游环线。

“七彩路”全长3.8公里,分成三个阶梯路段,让道路变得生动有趣。“七彩路”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云顶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新景观。

踏着曲折的“七彩路”,欣赏山寨林荫美景,呼吸着来自山野间的新鲜空气,倦乏了还可以在云顶寨上的梁家小店品尝当地香肠、腊肉、红豆腐等特色美食。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带一方富。”云顶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借力“七彩路”和云顶山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百年梨花园、“云湖”环形跑道、亲子采摘园、古法手工作坊等项目,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擦亮云顶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金字招牌。

云顶寨,所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古建,其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已内化为隆昌魅力的一部分。近年来,隆昌市把云顶寨保护性开发工作提上日程。

据隆昌石牌坊景区事务中心主任邹彬介绍,云顶寨保护性开发工作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动工,预计明年5月完工。目前,已完成了500米寨墙的修复、如意池的维护,接下来还将进行凉山馆、书院书屋的修缮,云顶场(丁字街)风貌改造,云顶寨通永门、日升门、寨墙至书院书屋沿途及周边环境治理和景观塑造等。


原标题:见四川 | 内江隆昌云顶古镇 六百年古寨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