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厨师三口锅,35年,从小伙子炒成了老头子。 蔡长水凭借自学的炒菜技艺吸引了无数食客,使小小的馆子成了当地最有烟火气的打卡地。 8月3日,重庆晚报·食探组来到了九龙坡区黄桷坪铁路三村,探访生意红火的家常菜小馆“蔡大嫂餐馆”,揭开蔡长水与三口锅的不解之缘。 ▲下午2点过,生意依旧火爆。 一位厨师 三口锅同时炒 下午2点过,记者来到餐馆前,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餐馆内外客流如织,他们或站或坐,守在小小的一方餐桌前,沉浸地享受美食。 餐馆门口立着两块黑板,清晰地写着菜谱,甚至专为外地食客标注了“不辣的菜”。点好餐后,店员便将手写菜单提交给餐馆里唯一的厨师蔡大哥——57岁的蔡长水。 ▲黑板手写菜单 只见蔡长水面前烧着三口锅,第一口锅正在煸着肥肠,还是半生;第二口锅火力正猛,腰片和泡菜翻飞,散发出诱人的油香;第三口锅里是青菜汤,用来烧煮没有辣椒的淡口菜。 整个炒菜过程蔡长水没有一丝停歇,这锅炒完装盘,又立马准备新的食材往锅里倒,还不忘调侃自己:“炒了35年咯,从小伙子都炒成老头子了。” 三锅同炒的技艺是怎样形成的? 蔡长水说,以前餐馆开在四川美术学院旁,同学们一下课就是一群人吃饭,实在是忙不过来,于是就只有多加锅同时炒,一锅、两锅、三锅,这本事愈发熟练。 “具体怎么炒我讲不明白,但我脑壳晓得怎么分工,不同的菜、不同的锅、不同的火候,早已烂熟于心!点点功底是不得行的,还是需要时间的磨炼。”蔡长水自豪地说道。 ▲白泡泡试吃蔡大嫂餐馆美食 生意好时 一天有150桌 “48号的白油豆腐好咯。” “这里这里!”拿着号码牌的食客举手高喊,店员立即端着菜走去。 顺眼望去,店外摆有7张桌子,座无虚席。记者注意到,外地食客占了6成。 “早上11点到晚上8点半,我们几乎从不间断。”蔡长水说,中午场和晚上场无缝衔接,每天他们至少接待80桌以上,生意好时一天能接待150桌。 35年前,蔡长水是一名普通的火车装卸工人,与牟成芳结婚后,便一起开起了餐馆。 “我全靠自学,没有师傅教。顾客是我最好的老师。”蔡长水单手打了个鸡蛋,说道:“客人们吃完,我会去向他们请教,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日积月累,练就了如今的我。” 餐馆里的菜品虽都是家常菜,但几乎都有蔡长水独创的部分。谈起鱼香肉丝,他毫不忌讳地分享着经验:泡椒、糖醋、黄葱缺一不可,火候也至关重要。 令人好奇的是,35年来,蔡长水竟没再另聘厨师。 “想过,但都炒不出这样的味道。” “那你累不累啊?” “怎么可能不累,但是客人吃完饭都给我竖大拇指的嘛!顾客的满意是我坚持的动力。”蔡长水回忆,曾有顾客一人吃完了5盘腰花。 ▲火爆腰花 三锅同炒的手艺不能丢了 明明是蔡大哥掌勺,为啥店名叫“蔡大嫂餐馆”? “我妻子原来做火锅生意,我是受到她的启发,才想到一起开餐馆的。”蔡长水说,所以取店名为“蔡大嫂餐馆”。 也许是年轻时干火车装卸练出了臂力,所以现在蔡长水三口锅同时炒都毫不费力。 临近下午4点,客流量逐渐少了些,蔡长水这才得空休息,和记者聊起他做美食的秘诀。 “一是真材实料,所有食材都是我自己去菜市场买,就连泡菜也要自己泡;二是功夫到家,我可以一个半小时切20斤腰子。”蔡长水顿了顿,自豪地说:“没点功夫的人,坐半天都不一定切得下来。” 蔡长水每天早上6点起床,就去菜市场买菜,买完菜就回来切腰子、洗肥肠。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开门迎客。 记者观察到,门口立着的黑板上,有不下60种家常菜。蔡长水在经过35年的摸索和钻研后,早已将这些菜谱烂熟于心。 这时,两位来自武汉的食客上前向蔡长水寻求火爆肥肠的制作经验。只见蔡长水大手一挥,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洗肥肠我有个土方法:先烧一锅开水,把肥肠浸煮一下,洗起来就特别快……”。 说起今后,蔡长水叹了口气,道:“我现在年纪也大了,体力没以前好了。我还是想找个徒弟来接着干,毕竟这三口锅的手艺还有炒菜的厨艺,不能说丢就丢了!”。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柏雨欣 文 记者 蹇汶佑 摄 实习生 肖叶竹 侯微微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