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水源汩汩来 文/唐富斌 因为“渴望”,让一孔偏僻清幽的卡斯特岩溶山洞多了几许神秘。万盛阳春沟的金鹅老龙洞,便是古渝州的这一份具有传奇色彩的地理、人文遗产。 仲夏的一天,我驱车从万盛城区出发,沿清溪河经清溪桥、旋涡、接龙桥、刀子岩、龙井坎、龙门廊桥、鱼子岗,来到了地处黑山西麓的阳春沟。驻足而望,只见一泓潺潺小溪在婆娑的竹木掩映下,拍打着乱石蹦跳而来。地头劳作的老农顺手一指,老龙洞就在那上面,洞口有座龙王庙。此时,正在草丛中捕捉蚱蜢等虫子正欢、毛色乌黑发亮的一条少年犬停下追猎,摇头摆尾向我们走来,像遇见了久违的老相识。我唤着它,它举头用它那会说话的眼神传递着友善。我轻轻抚摸了几下狗狗毛茸茸的头颅,以示会意。狗对人没有猜忌。一路上它形影不离,且总是走在前面,似乎是为我的探秘引路。 转道小溪边逆流步行两里许,但见两座蜿蜒而下的山脊像双臂,将金鹅老龙洞、龙王小庙怀抱于大顶山下。此处淡岚飘浮、隐逸,啁啾的鸟声衬托出山谷的空灵。洞前,龙王庙主体建筑由东西向三间房屋组成,主殿供奉金骨老龙王,小庙的院坝南北两端,则各置挂一面大鼓和一口铁钟,让人耳畔仿佛顿起暮鼓晨钟的袅袅余音。据了解,原庙建于明代,现存设施多为后来修建。唯有那灰黑斑驳的大型石灰岩条石堡坎,在青苔、湿花等植物依附下道出了些许庙的古意。殿后拾级而上几米,为形如方斗的龙王神龛,其石楹刻有“清道光十六年吉立”等字样。 金鹅老龙洞居于庙的侧背面,条形洞口,呈东北向倾斜,至高处约4米,长约15米。响罄声中,状若如来佛的那一线慈眉天眼,洞观世间万象;抑或是一张薄唇微开的巨嘴,默诵天地乾坤。入洞堂两三步,即可见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其中一根四人合围的钟乳石鼎立其间,给人以擎天砥柱之感。洞堂右斜上方,约3米长黄龙雕塑环绕洞壁,在连绵的水滴下呈游弋态。凹凸的岩溶地面被足迹描摹得圆润浑然,显示此洞未曾受到访客的冷遇。洞内幽深处暗河隆隆作鸣,恰似浑厚的男低音在巨大的胸腔、腹腔、鼻腔里,形成空濛的共鸣,一般不敢贸然进入。 碑刻记载,古时的金鹅老龙洞每年农历5月20日祭祀龙王,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逢长天赤日、久旱无雨,万盛周边的南川、綦江、江津、黔北,远至蜀地成都、简阳、邛崃等地,都曾派人前来拜水、请水、祈雨。 水是农业的命脉。但古代开化之长夜漫漫,靠天吃饭为生命的常态。所以大凡人间有难,多向上天和神灵祈祷。而关于祈雨,早在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曾对殷王室的祈雨活动有所记载。我辈知道的文贤中,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主政州府时都曾为生民祈雨,并留下了不少诗文。 话说大猫岩下的我老家,就与阳春沟的金鹅老龙洞一山之隔。幼时的乡野夏夜月华如水,一塆又一塆梯田里的蛙声,携带着泥土、青苗、瓜果、野草和月色的芬芳,回荡在村落上空。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在院坝围月纳凉,不免要闲吹些老龙洞请水祈雨故事传说。站在金鹅老龙洞口,我回想起1990年参加乡土抗击百年不遇旱灾后所得的感悟:防旱减灾的应有之义是在人类智慧的场域内,靠的是科学,靠的是完善的水利设施,靠的是气象预测,靠的是放眼望去的那一座座青山、一道道绿水。今年入夏不久,地处渝黔万盛、綦江、桐梓三区县交界处的国家水利工程藻渡河水库正式动工建设。这是继金佛山大型水库投用后,巴渝大地又一重大水利项目。届时,万盛、綦江、江津和重庆中心城区巴南、南岸等地,将用上来自黑山谷、狮溪等大娄山绿色生态屏障酿就的甘美水源。饮水之忧将变为饮水之优,甘甜水源汩汩来。 如今,金鹅老龙洞古老的请水祈雨习俗,已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老龙王则已欣然回归自然本真的神位,并以其新的容颜和价值形态,演绎着人类重水、惜水、拜水、请水、护水、奉水、还水、感恩水的民间雨水文化;讲述着一滴雨成为一个追求、一个愿景、一滴泪的过往;飞溅着一滴水在生命的源头,那长流不息的响声。 (作者供职于万盛经开区交通局)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