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罗邦万:桐叶粑儿香

2023-8-10 09:1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桐叶粑儿香

文/罗邦万


小麦面粉做,一张树叶裹;桐叶粑儿香,回味悠悠长……

张孃孃是重庆大学城某餐饮店服务员,黔江大山里人。她慈眉善目,为人亲和,有着山里人固有的本分、厚道与勤劳。对家乡的桐叶粑,张孃孃很是熟悉和了解。她告诉我,这个桐叶粑是用小麦面粉做的,和面时添加了少许红糖,捏成大小一致、像一艘艘小船儿的形状,外面用桐子叶包裹着,然后上灶上蒸笼,用猛火大汽蒸至面熟。这个桐叶粑颜色微黄,吃起来香糯松软,略带回甜味儿,还微微泛着桐子叶特有的清香。

于我而言,这个桐叶粑似曾相识,感觉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它是我童年时见过的模样、吃过的味道。后来长大了,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这种桐叶粑了。

张孃孃做的桐叶粑早餐很受家人欢迎。小外孙吃了一个,嚷嚷着还要。外婆只好从手上又分了一半给他。只见小家伙狼吞虎咽几口便吃完了。要是在平时,哄三岁半小外孙吃饭,那可是全家人的一项技术活!

那天早上来店里,我当着张孃孃和大伙的面说道:“张孃孃老家的桐叶粑太好吃了,小外孙都很喜欢呢!”哪晓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孃孃当天便悄悄给老家打电话,叫家里人立马去买了两大包桐叶粑,并委托黔江至大学城的大巴车司机把桐叶粑带来了。我执意拿钱给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收!张孃孃,您真是太有心啦!

看着桌上两大包桐叶粑,我顿时表情凝重,思绪万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上世纪70年代,我已是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家中有八个人,爷爷、父母和我们五姊妹。父母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一家八口人的温饱,便成为了父母每天都得认真思考和面对的。

下午放学回家后,母亲常常会带我一起去割草。母亲在生产队是出了名的能干人,她头脑灵活,做事手脚麻利,深得大家的赞许。生产队田边地角的杂草都铲得很干净,只有没种庄稼的山坡上才能割到草。那时母亲的记性很好,哪里的草长得好,哪里的草割过了,哪里的草又长起来了,在母亲心里都了如指掌。

每年初夏,地里的小麦渐渐成熟了。在和煦阳光映照下,金色的麦穗露出锋芒,摸上去有些扎手。劲风袭来,黄澄澄的小麦就像池塘里的水波浪,一浪盖过一浪,煞是好看。

麦子收获后,队里就会给大家都分上一些。每家分的量有多有少,但大家都得算计着吃,不然口粮会接不上,就得饿肚子。为了让我们五姊妹都尽量吃得好些,母亲总是尝试着小麦粉的不同做法,变着花样儿吃。拉面块、烙麦粑、蒸馒头、煮面疙瘩,等等。

母亲对小麦粉的另一种吃法,也是我们最喜爱的吃法,就是蒸桐叶粑了。

生产队山坡上有许多桐子树,结的桐子果用于榨油,桐子油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母亲上山割草,有时会顺便摘一些比大人巴掌还大的桐子叶回来,用于做桐叶粑。

小麦粉是全麦粉,只用细筛粗略筛一下,去除面上较粗的麸皮。母亲取一定量筛下的小麦细粉,加适量水搅和,并反复揉搓,直到面团柔软滋润。然后用一张干净湿毛巾盖上,放置一晚上,让其自然发酵。第二天早上,把已发酵的面团捏成一定形状,外面再包裹一张桐子叶,就可上灶蒸了。柴火烧至上大汽,再蒸上十来分钟便大功告成,香喷喷的桐叶粑就做好了。

一家人围坐在木制方桌的长条凳上,津津有味地分享着热气腾腾带着麦香的桐叶粑,谈笑有声乐融融。简单的幸福及温馨美好画面至今仍记忆犹新,令我时常怀想,时常感叹,并永生不忘……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