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巫山龙骨坡的山洞里,“巫山人家族”正在享用着丰富的晚餐。但这顿晚餐后不久发生的一场灾难,让他们被迫离开这个家族居住了50万年的“家”。 8月20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用他多年的研究,揭开了生活在200万年—250万年前的“巫山人”的生活场景—— “想象一下吧,在苍茫而又遥远的时代,长江三峡一带的山水间,那些‘古人类’,在林间河畔,采食、攀爬、走动……弯着腰、弓着背,臂膀用力击砸,将石块弄出棱角来。” 8月18日,黄万波在巫山猿人遗址石碑旁介绍情况。本组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8月18日,中国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工作人员在龙骨坡化石点旁忙碌。 吃 “最后的晚餐”穿越200万年后给出了答案 “巫山人”吃什么?他们的食物是如何获得的? “巫山人”留下的“厨余垃圾”,在泥土中埋藏了200万年时光,直到2003年,被黄万波等在内的专家们发掘出土,才最终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这堆“厨余垃圾”,被黄万波戏称为“巫山人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有什么? 百余块动物骨骼层层叠压堆积在龙骨坡的泥土之中,黄万波等人用了足足3年时间,才将它们一一从泥土中分开取出,并拍照留档。 “经过我们的仔细甄别,这一百余块动物骨骼全部属于食草动物的残骸。” 由此,巫山人的主要“荤食”得以初步确定:彼时的“巫山人”还未学会用火,他们以生吃牛、马、鹿、麂等为主的食草动物果腹。 就在黄万波刚确定这些骨骼所属动物种类多的同时,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困扰着他——为什么这上百块骨骼几乎都是这些动物的四肢部分,它们的躯体去了哪里? 黄万波说,只有一种可能,这些食草动物的四肢骨骼残骸,是“巫山人”食用后扔掉的。“200万年前的他们已经非常聪明,在外打猎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四肢‘砍’下搬回居住的山洞之中,作为食物。” 于是,一幅“巫山人”的生活场景被描绘而出——每天清晨,“巫山人”出现在有水源和食物的地方,他们在林中采摘野果,在草丛中捕捉昆虫,用简单的石器或许还有木棍捕猎大型动物,将猎物拖回他们居住的洞穴中食用。 住 “巫山人”的家一面环山三面向阳 龙骨坡溶洞无疑是“巫山人”的家,那么为什么250万年前,“巫山人”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呢? 黄万波说,龙骨坡遗址是一个洞穴,洞的形状是垂直的,非常适合居住。山洞一面环山、三面向阳,洞口视野比较开阔,可以看到整个盆地。同时,洞穴所在位置阳光照射充足,刮风下雨可以躲在里面,是完全依赖大自然的“巫山人”最合适的住所。 龙骨坡里堆积着非常深厚的“巫山人”文化遗存,“通过这些堆积物,我们发现,‘巫山人’至少在龙骨坡生活了50万年的时间。” 但就在品尝过“最后的晚餐”后,不久,“巫山人”却整体搬离了。因为“最后的晚餐”发现地,已经非常接近地表,在其之上的地层中,再未寻到“巫山人”的生存痕迹。 行 离开龙骨坡后的下一个落脚处至今无从得知 说走就走,原因为何? 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发现“巫山人”居住的龙骨坡遗址,地质构造并不完好。有几块巨石,突兀地出现在遗址之中。 就是遗址中的这几块巨石,让专家们推断:“这些巨石,在200万年前,应该位于‘巫山人’居住的龙骨坡洞穴的顶部。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可能是其他的自然灾害,导致巨石从洞顶坍塌,砸坏了‘巫山人’居住的洞穴。” “屋顶”塌了,以“巫山人”当时的能力,他们无法修复。 所以,就在遭遇这场灾难之后,“巫山人”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家园。 搬去了哪里? “非常遗憾,目前无从得知,‘巫山人’在离开龙骨坡之后的下一个落脚处,我们还没有找到。”黄万波说。 原标题:还未学会用火 生吃食草动物 “巫山人”在龙骨坡繁衍生息了50万年 编辑:张亚 校审:吕文霁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