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义勇所作微书版《师说》 在一粒大米上写下“天下为公”四个字,在一颗南瓜子上写下一首五言绝句诗,甚至在更微小的白芝麻上也能写字…… 这并非电影特效,而是重庆一位上班族的绝技。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不需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仅靠肉眼便能写出这种极限微书。 蒋义勇在南瓜子上题字 微书赠别 23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岸区广阳岛,见到了这名微书作者——“60后”蒋义勇,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公司员工。 蒋义勇的同事们表示,他们偶然间发现了蒋义勇的微书绝技,并联系推荐给了本报记者。 时光回溯到月余前,该公司一位员工即将离职,蒋义勇与其感情深厚,写了一份《出师表》作为临别赠礼。那是一份以楷体书写的书法作品,字体超小,每个字长宽都不到2毫米。 “字那么小,但又那么优美与工整,简直就是艺术品。”说这话的是同事杨小姐,她是一名“85后”。爱好书法文化的她查阅资料得知,单字直径5毫米以下的被认证为“微书”。 米上题字 当着记者的面,蒋义勇演示了一番——在一颗南瓜子上,他提笔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接着,他又在一粒大米上写下“天下为公”四个字;随后,他又在一粒白芝麻上写下“山水”二字。 记者发现,微书的字极小,尤其是白芝麻上的字,肉眼凑近也难以看清。但用放大镜或手机放大后,每个字一笔一划清晰可辨,字体为楷体字。 写作过程,也与日常见惯的书法创作大有不同。只见蒋义勇先摘掉近视眼镜,随后拿起一支普通毛笔,仅在笔尖蘸少许墨,只以毛笔尖最细处落笔。书写时,他全程不言一语,笔随意动,落笔无悔。 蒋义勇写完后揉了揉眼睛。他说,写微书需要极其专注,并且极耗神,连续写上十几分钟眼睛便会酸胀不已。 蒋义勇在米上写字用的是普通毛笔 家传技艺 这份技艺如何习得? 蒋义勇说,这是家传技艺,自己父亲因为工作等原因,只练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并未能掌握微书,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于是,蒋义勇从少时习字时,就一步步按父亲传授的技法、口诀等练习。 从偏旁部首再到成字再到成篇,从中楷到小楷,蒋义勇数年如一日地刻苦练习,直到大学时,才能写出真正的微书。“只有心手合一、全神贯注,才能完成。不然手一抖或是一分心,一个字就会成为一个墨点,导致全文书写失败。”蒋义勇向记者总结道。 习得微书为蒋义勇带来了什么?他说,这项技艺无关功利,却能平复心绪、陶冶情操。 “90后”谭先生是重庆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成员,他与蒋义勇既是同事,又是书友。他说:“我个人认为,蒋老师的微书作品,不输拍卖的明清时期的微书大师作品,在当代微书界中也很优秀。” 申遗传承 蒋义勇还分享了自己家族史上与微书有关的一件趣事。他说,蒋家一位祖辈有次受邀参加寿宴,但搜遍家中却找不出像样的礼物。忽而灵机一动,在几粒米上写下贺词送去贺寿,技惊全席,因此声名远扬。 蒋义勇说,尽管家族将此技艺代代相传,但能成此技者寥若晨星,天赋、勤奋、坚持不懈地练习缺一不可。因此,传至自己这辈,便仅有自己掌握该技艺。 “这两年,我的视力大不如前了,我非常担心技艺失传。”蒋义勇表示,在朋友、同事的鼓励下,自己打算将裸眼微书技艺申报非遗,以此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技艺的独特之美。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王松欣赏了蒋义勇的作品后表示,微书中尤以裸眼微书最难,不能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需心手合一,多年苦练,极难把控,能够代代传承并开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多知道点 微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据记载,最早的微书家应是东汉的师宜官,传说他“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随后历朝历代均有微书艺人出现。 扫码欣赏 蒋义勇米上题字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王薇 实习生:蒋婷 摄影报道 编辑:吕文霁 审核: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