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吴洛加:黄葛古道的味道

2023-8-29 09:2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黄葛古道的味道

文/吴洛加


我对黄葛古道的感情始于五十多年前。那时家住渝中半岛,隔了长江能够望见四季葱茏的南山;倘若天气晴好,通往南山之巅的黄葛古道便清晰可辨。母亲曾在古道尽头的黄桷垭工作多年,黄葛古道是她必经之地,也常听她讲述古道上的人与事。许是缘分注定,小学毕业后我竟然跨区考入了黄桷垭涂山湖畔的那所中学,从此便与这条“巴渝第一古道”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情缘。

我可以列举一百种喜欢黄葛古道的理由,那山、那水、那树、那路……但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总会是这条千年古道随处可见的风味饮食,是那美食长廊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

我喜欢黄葛古道,说来惭愧,最先竟然是五十多年前贪恋登山途中的姜与茶。姜谓之“糖姜”,小似童指,嫩如初萌,用蜜糖腌渍至熟,质爽脆,色澄黄,味辣甜,一片入口,香透唇齿。平常日子不见其踪影,到了坊间所谓黄道吉日,便有三五小贩挽着竹篮在古道路口叫卖。售价极廉,吃了还想,却不敢,学生娃囊中羞涩,害怕为了口福花掉回家的过河船钱。前些日子在黄桷垭老街的咸菜店铺意外见有糖姜卖,喜出望外,本想重温旧味,最终还是忍住,三步一回头离开。人对味道的记忆始于儿时,糖姜于我而言曾是食中尤物,害怕今日再尝,假如与珍藏了五十多年的美滋美味有别,岂不叫我后悔?还是保留儿时的美好印象吧。

念念不忘的还有古道茶饮。少时记得有二:老荫茶、姜茶。那时自上新街或海棠溪拾级而上,及至老街入口不远,人便累得口干舌燥。老天爷造化,偏在道边生就了一方坦地,背山面江,风景绝佳。顺着山壁建有粉墙青瓦房,一黑衣老妇置木桌于门前,桌上茶水分列左右,均用透明玻璃杯盛着,杯口盖着同样透明的玻璃片。老荫茶乃重庆暑天最解渴的饮品,价贱如土,最得农人挑夫喜爱,老妇声称吃了再添可以管够。少年嗜甜,我等读书娃偏好那黄艳艳甜津津的姜茶,每杯三分钱。细细品味,不敢作老荫茶般牛饮,为的是那甜那香在唇齿间逗留得更长久一些。前些日子再走黄葛古道,茶铺犹在,但已变成雕梁画栋,增加了许多从前未曾见过也无缘喝过的新品种,好在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玻璃杯老荫茶,且广而告之“一元钱喝够”。姜茶中增加了红枣,滋味更胜一筹。

黄葛古道美食纷纭,最受欢迎的首推豆花。这里的豆花不同于酒楼饭店所售,无论泡豆、磨浆、点卤、调味,都带有浓浓的的山野气息。俗话云:高山出好水,从前山中店家卖豆花,往往在堂口大书“泉水豆花”“老井豆花”等字样招徕,谓本店豆花用的是天然山水,客人在城里是吃不着的。南山群峰耸翠,沟壑幽深,密林中有清泉自山壁或树下幽然而出,为当地人烹茶煮饭常用。有次我尾随一壮汉挑着满满两桶山泉进入豆花馆。许是防止水晃荡溢出,他摘了几片黄葛树叶置于水面,那水很听话,在颤颤悠悠的扁担下波平浪静,如此情景现在不知哪儿还看得到?上月偶然看见古道深处一无名小店屋檐挑出“泉水豆花”的布幌,甚觉亲切,仿佛见到了久违多年的老友。

黄葛古道犹如一条时空隧道,串联起了山上山下两座辉煌城池,但它始终坚守本真,不染红尘。进得此山,时光放慢了脚步,心却变得澄澈安宁,味蕾在山光林影中悟道,即便最普通的家常饭菜,吃到的却与众不同,这是山的情调山的味道。

(作者:吴洛加,重庆杂文学会理事,重庆美食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