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罗安会:滨江路诞生记

2023-9-15 09:22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滨江路诞生记

文/罗安会


一条因防洪而诞生的江津滨江路,而今形成“十里长堤、十里画廊”的城市观光大道,让人流连。

江津城长江边千百年来没有大路,只有沙石泥土和一条年复一年野草丛生的纤夫路。1978年10月,我下乡8年后返城,当木船划到江津通泰门码头,靠岸之处,一片卵石沙滩。抬眼望去,长长石梯坎尽头是歪歪斜斜的吊脚楼。

通泰门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渡船、货船、煤船、粪船、渔船……都纷纷支个跳板到岸边,杂乱无序,板车挑夫在荒滩沙石上来来回回吃力地搬运货物。沙滩河坝到处都是鹅卵石沙坑。

1988年,特大洪水袭击江津,江水倒灌进城,低洼地带一片汪洋。怡然街、竹器街、河坝街、迎根门的房子,一半立在水中,江面上漂浮着桌凳、木桶、脚盆和凉床以及坛坛罐罐。木船、渔船、木盆在水中划去划来,抢救物资。我妻子的娘家住在竹器街,庆幸提前搬了家,否则损失惨重。有民谣曰:“江津城,地势洼,五月六月要搬家,七八九月抗洪水,十月修补安新家”。

1989年枯水季节到来,江津打响了治理长江河岸的“人民战争”,通泰门至东门一公里多长的试验段开工,场面壮观,令人振奋。

当时我辞职下海经商,创办了一家电视摄像服务部。在那些激情的日子里,我将镜头对准了修滨江路上千民工,对准奋战在修筑大堤的建设者。那个时候,这么大的工程只有几台汽车拖拉机运送建材,江边沙石几乎都是肩挑背扛,抬工号子此起彼伏,这种近乎于原始劳动的人海战术,进入我的镜头。特别是8月份,洪水不断,在江水上涨时,志愿者和市民群众,顶风冒雨抢救水淹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带;夜晚,民工吃住在工棚里,以及市民主动捐款出力的场景……这些鲜活的镜头和画面让人感动落泪。

滨江路的变化从此开始。最早的滨江大道试验段1.2公里,1992年竣工。那是重庆最早修建的滨江路之一。

到2000年,滨江大道河堤修建,从人工转入机械化施工,斜坡变为陡坎,向西延伸了3.7公里,连通刚建成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同时又迎来江津撤县设市建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开展。

滨江大道两旁绿化带开始处处花团锦簇,优雅怡人,崭新的江景楼群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此时,我也在滨江大道买了一套江景房,又在滨江大道旁开了一家文化茶楼,享受着亲水生活。

2003年江津再跨过长江建新城,一江两岸,同城发展。三年下来,滨江大道继续向东延伸了5公里至贾坝沱。

转眼间,又一个10年过去,滨江路快速“蝶变”。滨江大道鼎山至支坪段再延长10公里,由贾坝沱延伸至支坪,最终使整个江津滨江路长度达到近20公里,成为渝西长江上游第一路。

再后来,一江两岸同城发展,一条几江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连通了重庆外环高速、动车和轨道交通。目前江津要津的水码头,又连通了出海通道,同世界紧紧相拥。

江津滨江大道,如今花红柳绿、美丽如画,一条因防洪而诞生的滨江路,如今已成为亲水休闲的城市观光大道。夜幕下,滨江路霓虹闪烁,音乐喷泉变幻无穷,给城市增添了一幅多彩生活画卷。

(作者系自由职业者)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