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 文/付彬 如今的舞台布置是越来越精美了,有炫目的灯光,豪华的装饰,还可以旋转升降。如果再制造些缥缈的烟雾,怎不令人悠然陶醉。 然而,近来我却莫名怀念起家乡小镇那座老戏台来。那是一座全木结构戏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虽略显破败且陈旧,但在我看来,却处处透露出神秘、华贵的气息。老戏台共有两层,底层是地下室,供演员休息和更衣的地方。顺着木梯上去,就是演出的场地。老戏台耸立在场镇的中心,经受着风雨的洗礼,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的“岁数”,也无人去专门考证。梁上雕刻的图案已逐渐腐坏,模糊不清,但屋顶上那金黄锃亮的琉璃瓦依然如新,偶尔掉下一块半块,小镇人都如获至宝,拿回家珍藏起来。 这个戏台是小镇的中心,看电影了,开公社大会了,文艺汇演啊,都在这里举行。然而,对童年的我们来说,这里无异于是孩子的乐园。这小小的戏台,成为我童年欢乐的源泉。戏楼底层的墙边,长满了绿茵茵的草,开着各种无名的艳丽小花。抓蛐蛐,捉迷藏,是小镇儿童玩耍的绝好场所。更有吸引力的是,在戏楼拐角的石墙缝里,不时还能掏出一两个半新半旧的铜钱来,每当这时,我们就如获至宝,拿着铜钱飞奔到街上阳老汉的店铺,换一颗甜甜的水果糖吃。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个墙角仿佛有挖不完的铜钱。有一天墙角突然开了个大口,蹦出一队铜钱,然后换成吃不完的糖果,成为了童年经常做的美梦。 而对于小镇人来说,最令人快乐的是县里川剧团下乡演出的日子。戏班子一到,整个小镇如同过节一般,小孩子也不用一到天黑就被大人呵斥,赶到被窝里去了。刚吃过晚饭不久,开场前锣声响起,人们便提着椅子凳子向老戏台汇集,因此唱戏的开场锣声被大家戏称为“逗狗锣”。戏未开演,场下已经欢声笑语一片,张家长李家短,各种信息在此交流“播出”。而孩子们却不甘寂寞,在人群中穿梭往来。胆子大的还跑到戏台边,撩开幕布往里面张望。戏终于开场了,整个戏台前顿时鸦雀无声,只有演员悠扬的唱腔回荡在夜空。那时的我虽然听不太懂,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生旦净末丑纷纷登场,煞是热闹。有时候天空会飘起细雨,但看戏的人都静静坐着,没人提前离开。那一刻,我觉得戏台是神圣而肃穆的,私下里学习戏里的人物,尤其喜欢长胡子的老生,便自己搓了麻绳粘在嘴上学。有一年冬天烤火时,不慎引燃了麻绳,把嘴上烧了好几个泡。 后来,老戏台因为过度朽烂,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砖瓦结构的新戏台。再后来,新戏台也被拆掉了,在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四层的楼房。如今,人们有的是其他娱乐方式。镇上的年轻人要不外出上学,要不外出打工、创业。一到晚上,小镇便显得十分冷清。而我却深深地怀念起那座老戏台来,更怀念那种随和、宁静的生活气氛。但我也只是怀念而已,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飞速前进,一批批新人将在新的舞台上登场亮相。 (作者简介:付彬,生于1973年,民进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永川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