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炊烟 文/石子 炊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图腾,是村庄、家乡、亲情的象征,是农耕文明中最富有感情、富有诗意的一个词语,是离乡背井的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灯。炊烟总是和蓝天、白云、老屋、乡音等这些词语联接在一起,总是和小路、老坟、水井、稻花、芭蕉的形象混杂在一起。炊烟是乡村的魂,从农村出来的人,最怀念炊烟。 炊烟唤醒了乡村的黎明。儿时,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太阳刚刚升起,家家户户屋顶炊烟袅袅,像黑色的蘑菇云,像蓝色的玫瑰花,像白色的棉絮,像青色的纱幕。那黑色炊烟,是煤刚生火;那蓝色的炊烟,是煤燃得正旺;那白色的炊烟,是烧的草叶秸秆;而青色的炊烟,肯定烧的是枯枝或者木材。微风一吹,炊烟在天空中飘出一种灵动的风景,飘出一种韵致。老屋静谧,炊烟漫舞,鸡鸣犬吠,乡村便生机盎然。 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我们放学回家,父母从田地里归来,日落而息,屋顶冒起的炊烟,是每一户农家开出的花朵,花朵之下,有饭香,有肉味,有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经过一天太阳的照射,傍晚的空气干燥了许多,这时的炊烟飘得最远,因而最优雅,最飘逸,最有烟火气息,最有诗的意境。有时,炊烟从高往低处慢慢地流淌,铺展到一湾稻田上,壮观,神秘。面对这些轻盈而曼妙的炊烟,即使没有浪漫情怀的我们,也会怔怔出神。 炊烟虽然美丽,但炊烟却终于飘逝了。炊烟袅袅的风景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记忆。为何?时代进步了,农村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今的农村,老乡们要么烧天然气,要么用沼气,要么用电,甚至用太阳能,很少烧柴火了,更没人烧煤。所以,你如今到乡下去,炊烟成了稀缺的风景,多数时间都看不见。炊烟,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已经没有鲜活的概念了。 炊烟的景致虽然稀缺了,不过,在乡村血脉的深处,炊烟却一直缭绕在我们的灵魂里。你听,我们的言语中,浩如烟海、烟波浩渺、雨笠烟蓑、过眼云烟、竹烟波月、柳烟花雾、一脉香烟、不食人间烟火等等脱口而出。我们的歌曲里,邓丽君一曲“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让人缠绵温馨。聂建华的歌声中:“草原上的炊烟总是那样弯曲绵长,犹如阿妈的手臂召唤我快回毡房。看到这炊烟就像闻到奶茶的芳香,看到这炊烟就会感到妈妈的慈祥……”这炊烟最深情,让我们感到故乡就在身旁。我们的书本里,关于炊烟的诗句俯仰即拾。“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倦客重来忆去年,荒城斜日淡炊烟”“眼明一点炊烟起,不是渔家即酒家”。最有意思的还是乡亲口中的“老屋冒烟”,这是用来形容一家人人丁兴旺,薪火相传,或者说这家人富贵发达了。袅袅炊烟,代表着和谐、幸福。 (作者供职于璧山区委党校)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