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第1眼 | 文化“培土” 大师摇篮重庆有“分篮”

2023-9-22 13:16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纵观世界名城,因城市文化而推动城市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仅单算文化产业的经济账,就不容小觑。就重庆来说,2022年,规上文化企业有1144家,营收2129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十四五”,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GDP的4.5%。

就在最近,重庆和著名的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文化产业再添一把火,不用多说。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

浮想联翩!

大师摇篮“重庆分篮”

莫斯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市区广布于多个山丘之上,伏尔加河从旁流过。古老的彩色建筑、成片的特色屋顶,成为独具辨识度的城市标识。著名的“柴院”,也藏身其中。走进这里,跳动的音符、曼妙的节律,铺天盖地而来,钻进耳朵、闯入心底。

“柴院”全称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听名字,就能了解个大概:位于莫斯科,俄罗斯的国立学院,而敢于用“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命名,那自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在古典音乐界,“柴院”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位。一百多年里,诞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音乐家,被公认为“大师的摇篮”。学院音乐厅的热度,甚至能与维也纳音乐厅媲美。

这次,重庆与之合作,就是要把这个音乐殿堂的“美”,复制到重庆,创建“大师摇篮”的重庆分部。由重庆师范大学联手“柴院”,合作开办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要不了多久,高等级的音乐会、高层次的音乐人才,都将多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

“粉上”一座城市的魅力

最近,第三届重庆文化旅游摄影、短视频大赛放榜,这一届,收到了4809件投稿,相当于前两届加起来的总和。“拍重庆”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重庆的“粉丝”越来越多。我们为什么会“粉上”一座城市?可能因为一口美食、一种打卡方式,也可能是因为一次或友善、或浪漫的邂逅。这些触动人心的地方,其底色,都是城市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拿爱上一个人来打比方:我们爱漂亮的皮囊,但更爱有趣的灵魂。

重庆的“皮囊”,绝对够得上“颜值抗打”。8D魔幻的城市风貌。跨江穿山的交通方式。一半山水一半城,四季皆景、风景独好。

更难得的是,皮囊里,城市文化也独具特色。开埠通商的码头记忆,凝聚在古镇老街上,涮进了滚烫的火锅里。西南传统民居——吊脚楼,搭起了洪崖洞的璀璨灯火。唐风宋韵,刻在摩崖石壁上,也在舞台上演绎古今。很少有地方,可以把繁华都市,与古色古香、市井烟火,结合得如此浑然一体。而这种浑然天成,来自于城市文化的厚度,和城市文化赋予人们的生活态度。这已成为“拍重庆”的镜头中,共同的焦点。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的精神素养决定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由此催生的繁花硕果,也将充盈每一个季节,成为最动人的城市魅力。

凭魅力吸引人

凭实力留住人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通俗理解,就是:这座城市“让人向往”,四面八方的人们,朝这里聚集,在这里扎根。(虚拟)根据智联招聘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年,进入全国“前50”的西部城市只有四个,都是有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不过,排位却不如“旅游榜单”。(肩窗)那么问题来了:人气城市里,来来往往的“过客”,怎样才能留下、成为“留客”?这也是重庆正在作答的一道新题。

城市,本质上是区域的生产交换中心。人们选择一座城,首先会明智地考虑生存与发展,“区域优位”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例如:物流枢纽、消费中心、科创高地等。这些,也是重庆的城市布局特点。无论时异事迁,生存法则,其理不变。而除此之外,就要交给城市文化了。

铜梁的龙灯龙舞,在重庆鼎鼎大名。今年,入选了“全国69个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重庆一共有3个案例入选。都是重庆极具群众基础的文化标识。这些精品,都来自人们的身边,熟悉得有如“一日三餐”般日常,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也把镜头对准了铜梁龙灯和荣昌夏布,向世人展示重庆多元而丰富的国家级非遗。多元而丰富,正是重庆在漫长的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征。

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早已上升到了“城市软实力”,其核心就是城市文化。和谐的城市氛围、宠粉的城市服务和多样的城市生活,重庆一直在努力。向内,凝聚不同人群,向外,散发吸引力。这是“PK高楼大厦”之外的另一场城市竞争。

用好重庆文化资源育人传承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要落地生根,必须完成融合,以免水土不服。“重师”与“柴院”的合作,也是如此。在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教授看来,从育人传承,到文化强市建设,重庆都应该以自身资源为抓手。

和东部相比,人才和产业,是西部文化建设普遍的短板,重庆的频频举措正是在补齐短版。从人才培养开始,翻土、播种。发展文化产业,是灌溉施肥。最终,沉淀为滋养城市的沃土,足以安放多元的文化,和每一个个体的的梦想,这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价值,也是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核心要义。


原标题:重庆第1眼 | 文化“培土” 大师摇篮重庆有“分篮”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