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6大类18条经验做法 一 促进产业共建共兴 1.共建优势产业链 2.共建联合招商机制 3.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 共同建设统一市场 4.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 5.实现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 6.共建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 三 协同推动对外开放 7.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 8.推进跨省市“关银一KEY通” 四 深化生态环境共治 9.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 10.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 11.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 五 推动社会共建互融 12.推进政务“川渝通办” 13.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 14.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 六 完善协调协商机制 15.建立多层次协商推进机制 16.建立重大项目联合调度服务机制 17.建立协同立法机制 18.建立干部互派挂职机制 资料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9月21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印发各省区市借鉴。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推进三年多来,重庆市、四川省切实深化合作、健全机制、推广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形成了18条经验做法,可供其他地方在城市群建设和其他跨区域合作中借鉴。 这些经验做法共分为6大类,分别是: 在促进产业共建共兴方面,两地共建优势产业链,联合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共建联合招商机制,联合召开全球投资推介会,发布“双城双百”投资机会清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川渝高竹新区打造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 在共同建设统一市场方面,两地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实现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立等可取;实现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实现企业跨省迁移“即时办”“零跑路”;共建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在重庆大足、北碚、万州、黔江与四川内江、绵阳、达州、南充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 在协同推动对外开放方面,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度“三统一”;推进跨省市“关银一KEY通”,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跨海关关区通办。 在深化生态环境共治方面,两地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在全国首创跨省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并实行实体化办公;在全国率先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 在推动社会共建互融方面,推进政务“川渝通办”,联合发布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 在完善协调协商机制方面,川渝建立起多层次协商推进机制,已召开党政联席会议7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7次;建立重大项目联合调度服务机制,2020—2023年已按年度滚动实施31个、67个、160个、248个重大项目;建立协同立法机制,实现立法项目协商确定、立法文本协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进、立法成果共同运用、法规实施联动监督;建立干部互派挂职机制,目前已互派3批次301名年轻干部。 原标题:推进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 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