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和学校 文/艾万忠 时光荏苒,但鄙人与重庆晚报结缘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当日历翻过2018年,掐指一算,还有不到一年光景我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我这才想起晚报来。多年前一说起坐办公室的人,就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但以我工作过往看,虽说“五加二白加黑”并未成常态,但坐到办公室办公以来,报纸一年到头却也难顾得看上一眼。 终将放下工作、开启退休生活的我,认定晚报当属我往后最好的乐园。就这样,经朋友推荐,给晚报副刊发去了稿件。2019年7月22日,散文《温塘河上韵动的统景》是我在晚报副刊发表的处女作。此后每日下班,我都会带上一份晚报回家。到了正式退休,晚报就成了我观看新闻,了解社会唯一纸媒,也是我享受文字山水的主要方式。 我结缘重庆晚报不久,赶上疫情,人们大都出不了门。我却像个独善其身的自由人,跟着晚报,我纵横“南北东西”,俯仰“河流山川”,所看所感的石宝寨、贵州九坝、额济纳胡杨林、元阳梯田、张家界等十几篇见闻,还被晚报刊发。 说实在的,晚报于我是乐园更是学校。虽说在我40多年职业生涯中,就行业领域一些粗浅认识也写过一些文稿,有关刊物和报纸也有过采用,和文字交流可谓年久日深。但我用文字表述的形式是“方块加数字”,能用一个字说明的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话。诸如也许、或者、好像、如果、大约一类模棱两可的词绝对禁用。这种说理式和公文式的写法,与散文说事说人的闲话趣谈、语气细软、娓娓道来大相径庭。 隔行真如隔山。看似简单的一个“转型”,其实并非说转就能转过来。就像一个人习惯了右手用筷,猛然间换成左撇子,从中枢神经到手指都要转换,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比较困苦。也就是说,从工作行文转向生活类写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差距可能是N条河,可能是N座山。看得见的差距只是眼前的河眼前的山,再往后的山,再往后的河,不得而知。 是晚报坚定了我“转型”的信心。有了一张晚报在手,日日读报,读来读去,越读越有兴味。差距不仅没有难倒我,反倒成了我的动力,过河翻山成了我前行的方向。有了动力有了方向,又有的是时间,我自信只要往前走,就是有山有水的一路风景。 虽说上稿不多,但结缘晚报后读了不少的大家好文,也如同跟他们去饱览了不少大山大河,感受了不少人间烟火,这日子过得确实是惬意又充实。 今年4月参加单位几天活动,好些同事见我在晚报上写过游记,问我是怎样“转型”的?“准确说我还正在‘转型’中,如果你们也看晚报的话,比我‘转型’还快还好。”面对同事的惊讶,我如是回答。 我庆幸选择了晚报这所学校。这里,每天有“书”可读,每天有作业可做。当然作业做不做、“书”读不读,全在自己。进到这所学校,我就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全日制”免费学生。每每编辑发出晚报副刊文稿和每日推送的美文我都必读。不愁稿源的晚报副刊,无论新人还是老手,也无论熟人还是未见过面的人,都一视同仁不予“关照”。除了晚报副刊邮箱可接收投稿,定期周六晚8点到10点,“重晚副刊群英荟”微信群还组织晒稿,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好几十篇。期期晒稿,期期刊用的人有之,我连晒几期,一稿不用也有过。我被采用过的文稿,有改动几个字的,有的砍去一半还多,即使是标点符号的错漏也没放过。 看山看水看人文,晚报无疑是既丰富又鲜活的纸媒。这些年,我看重庆晚报不断调整办报策略,主动融入异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版面在变,栏目在变,合作方式和内容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晚报对这座城市和市民的热爱。 (作者单位:重庆市经信委)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