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净土行 文/刘德奉 前不久我因工作需要,到阿坝州一行,主要任务是考察学习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除专业收获外,还得到了心灵洗礼。因为,这里的大地是一片净土,包括这里的山、水、石、森林、草地、庄稼、云雨、道路、城市、乡村、牛羊,甚至行驶在这路上的货运车、旅行车、拖拉机,或者泥间的蚂蚁、花间的蝴蝶、石间的甲壳虫等,总之一切皆净。 路上穿越最多的是大山和深谷。山之大无法见其边际,从汶川到马尔康、壤塘,330多公里的行程中,我们全在大山之中穿行。汽车转过一山又是一山,无数的山相迎而来,又迅速被甩到车后。特别是壁立的山体有如幕墙,瞬间打开,瞬间关闭,让你不可真切细看山体,如果扭头向后追望,几不可能。石是可能脱落的,如果地质稍有变化,便会滚落下山。所以,筑路工人设置了拦石网、拦石护坡、拦石隧道。 山中少有人家,稍有平坦处,数间小屋算是人文点缀。这里的人们与大山和谐相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理念:“天人合一”。这大山、这深谷,是宁静的,与天地默默相守,与成都平原安静相望。 山行之后,便是草原。车出壤塘向阿坝驶出不远,海拔继续升高,山却变矮。山上巨石隐藏了,松散土石凝固了,深谷压缩成小溪了,杂树变幻成草原饰品,星星点点散落在绿色深处。特别是阿坝草原、红原草原,处处美景让人兴奋。无论从低处向上望,还是从高处而远眺,千变万化的景致,都是自然染就的绘画,都是爱不释手的经典。天工造化之若此,人类胜景之若此,清新净洁之若此,把一行人情愫全都拴在了这草原之上。一行人都是文艺工作者,大家似乎都在四处寻找文艺素材,或者体验草原旷达。有的高呼,有的飞奔,有的嬉闹,有的摆出各样兴奋姿势。激情之后,又转为安静,用仍在激荡的内心细致观察小花、小草、小昆虫、野生菌,甚至牦牛粪。 草原上的天空是高远的,除了雨季偶尔带来的云彩,一片清澈的蓝。草原最有生气的是放牧场景,一群群牦牛悠闲而缓缓地移动着,我们常常从车上望见它们。每有发现大家都激动呼叫,随即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偶有适当靠近,亦可见其肚下长长毛发,大家说牦牛穿了裙子。有的补充说,不,是裤裙。尾巴自由自在左右抛甩,有如神仙拂尘,标识着他们的温婉。在人们印象里,牦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这性格可能正是这洁净之草原空间所孕育的结果吧。 一路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谷中的水,草原上的水,天空中落下来的水,流过城市和场镇的水。他们都有一个特点:质本洁来还洁去。 大山中的水是急迫的,永不停息的向前流着。无论是深深的峡谷,还是浅浅的河道,它们都轻快、愉悦、幸福、自信、坚定地向前流去。虽然这些河道蜿蜒曲折,一路会遇到各种阻碍,它们却会用流水的智慧,和铁杵成针的精神,把尖锐的山石磨成滚圆形,自动让开道来。这些河水有一种期待,期待来自这大山的膏腴,能够滋养沿途的植物、动物,和聪明的人类。是的,它们做到了,它们是这里的生命之源。 草原上的水,则是溪流形式的表达,潺潺的流动着,缓缓的流动着,如散步的悠闲者,如江南小曲的歌唱者。是一种享受,或者亲切的自恋。特别是绕过遍地的小草、小花,总要表示自己的爱意,为它们响起音乐、溅起小小的水花。如果遇到牛羊的急步蹋践,带着它们上到浅浅的岸滩,或者草丛的深处,也不会埋怨,甚至有一种奉献情怀。这草原上的水是清澈的,清澈得可以见底。这草原上的水是纯洁的,纯洁得晶莹剔透。这草原上的水是纯粹的,纯粹得无论雨天、晴天,都不带走任何泥沙和杂草。 穿越城市和场镇的水,可能来自雪山、峡谷、草原,但它们的融合则赐予了人类福音。无论是此次所经由的马尔康、壤塘、阿坝城中的河,还是毕棚沟、观音桥、南木达、刷经寺场镇的河,穿越了重重障碍,行程了千里万里,在它们的心里,不就是要奉献给更多的人吗?否则,还有何等价值。是的,奉献等于价值。水是知道的,所以,人们珍惜水。 从阿坝到红原的途中,我们正在欣赏变幻无穷的天空和草原,疾驶的汽车倏然停了下来,靠在了一个叫查真梁子的停车场。这里只有三五栋小平房,车上的朋友说这里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我激动得第一个冲下车去,想看看这分水岭是何等样子。小丘上有一处刻石,上面刻有黄河长江分水岭字样,旁边还有一个大型宣传牌,上面写着保护黄河长江源头生态的标语。此信息对我十分重要,因为近来正在专题研究长江问题。我绕着周边仔细查看,山下有条一小溪,朋友说这就是其中一条,但是叫什么,他也搞不清。车很快又上路了,我有些不舍,前后左右拍下不少照片。后来在电子地形图上认真查看,终于明白。东侧小溪叫址口尔曲,我曾拍过照片,南下流入大渡河,进入长江。西侧小溪叫达给折曲,向北流入白河,进入黄河。看来这分水岭真有本事,黄河长江都由它南北而分了。今天突然撞见这胜景,岂不是天之所赐。心想,看吧,这黄河长江滚滚波浪,不就是这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 此行中,我所惊异的还有城市和场镇建设。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规模和最洁净的环境。城市都十分洁净,地上不见垃圾,小巷不见杂物,畅达而幽静。建筑整洁雅致,黄色的墙、红色的瓦、彩绘的窗,充分表达着城市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城市的人流并不大,夜间广场稍有热闹,男女老少层层相围,兴致勃勃地跳着锅庄舞。我们新奇,不禁加入共舞,一起融入这高原净土的夜色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