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渝中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进入尾声,即将迎来竣工验收。项目周围的围挡尽数拆除,鲁祖庙逐渐展露新颜。今日,重庆晚报记者带你重新认识鲁祖庙。 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一直低调地进行着。早在几年前,负责该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无一不感叹“太难”。难在哪?难在修复师请谁、怎么修是好、应该保留什么、施工时间和施工人员如何调配、商业价值如何定位等等。 这一连串老大难问题如今解决了。回头看走过的这些年,大家又连连感叹“不容易”。最不容易的,是如何最大化将重庆仅存的遗址级别的民俗生活写照——鲁祖庙核心区修旧如旧地保留下来。 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建设方最终采用了避免大拆大建的旧城更新模式,转向以改造和保护为主的修复方式——以危旧房改造更新为契机,一方面改善街区居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将街区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出来,发掘旅游资源,使鲁祖庙厚重的市井文化,与现有的解放碑商圈现代商业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鲁祖庙“重生”档案 1.两次“蜕变” 2016年8月,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 2021年11月,渝中区正式开始对位于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东北角的鲁祖庙核心区进行品质提升。 2.占地面积 品质提升工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3.四类建筑 内有13栋建筑,分为文保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传统风貌、一般建筑四类,不同类型建筑风貌各异。 4.建设内容 包括建筑修缮加固、管网改造、环境整治、夜景灯饰和导视系统等。 5.保护策略 遵循“保持原有形制、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工艺”的维修原则,最大化的保留现状,应保尽保。 一砖一瓦露真容 是谁揭开鲁祖庙神秘面纱 你所关注的鲁祖庙,或许是幸福花市、过道老豆花、巷子菜市和一碗干溜豌杂。在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未动工前,就连住在附近大同路、民生路、石灰市、民权路的部分居民,也未必了解鲁祖庙核心区的真容和过往。 人们不了解,情有可原。曾经,这里年久失修,内部巷道常年堵塞仅一条路进出。好在,这样的状况不会再发生,如今拆除违章搭建的棚户后,7条充满山城意趣的通道被彻底疏通。虽然牺牲了一些建筑面积形成了消防通道,但人们与鲁祖庙的距离将拉得更近。 有了路,再重新认识鲁祖庙,那就不难了。 剥掉三层皮 砖体浮现神秘“密码”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记载显示,鲁祖庙街区的形成已有上百年历史,70%以上建筑属上世纪20-70年代。 这里交通通达性较高,其核心区位于东北角,去往这里方便快捷,1、2、6号线三条重庆轨道交通便捷可达;周边生活配套完善,摩天大厦林立,500米内即可到达解放碑商圈。即便有这样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即便常年游人如织,鲁祖庙核心区的“真容”,也一度藏在三层“皮”下。 鲁祖庙核心区建设方——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东介绍,揭开它的“真容”并非易事,因为谁也不曾想,揭开这些建筑的表面贴砖后,竟还有一层层后期刷上去的灰浆,整个修复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当它以原始风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足以令人惊叹——十余栋老建筑呈青砖黑瓦和红砖黑瓦的模样交错林立。 说到这,李东不得不提其内105号建筑,其外立面的弧形砖,每块砖弧度不一,工匠们逐一拆下来进行抗风化处理,而后又逐一还原安装。正因为每块砖体都得到悉心呵护,以至于大家惊喜地发现了它们的秘密——7、9、13、19、81……这些陆续浮现在砖瓦上的神秘数字,究竟代表什么?留给观者来探寻答案。 红砖上浮现的神秘数字 修复老门头 “柏庐”主人会是谁 在这里,每栋老建筑的建设风格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韵味。 建筑老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所以,极其考验工匠们的手艺。”该项目施工单位——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仇国平提到,行业内颇具经验的老匠人成为这里的修复师,年龄集中在60岁左右,最高年龄达72岁。最多的时候有百余名工匠,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曾参加北京故宫、南京夫子庙、西藏布达拉宫的相关修复工作,即便如此,也在修复过程中颇感吃力。 以该项目中的柏庐建筑群民生路101、117号为例,据说光是修复门头“柏庐”二字,就花了好几个月。拓印备份、表层污染物和附着物清理、对字体周边破损严重的灰塑基层进行加固、字体后方空鼓部位进行强力浆黏结加固、用纸筋灰掺古建筑材料修复匾额边框及线条等等,十几道修复工序下来,硬是把那位年近60岁的苏州老工匠累得够呛。 工匠花了几个月修复的门头 该建筑群以马头墙、小青瓦、木梁雕刻为特色,其八字形石朝门、柱础石、穿斗木结构、撑栱和木窗构件均在,为四水归堂式布局,其中设有传统天井。为更好还原当年的生活风貌,设计师和老工匠特意新增铜钱币井盖,尽量保留原有木结构还能利用的旧材料,并和新材料组合在一起。那些只剩下一半的挂落(传统建筑中梁枋下、柱子两侧的一种构件)装饰品,也通过纯手工雕刻方式得到还原延伸。 有年代感的柱础石 “它的主人会回来吗?” 仇国平感叹说:“有缘自会相见。” 建筑不规则 奇妙风格最大化保留 令大家颇感可惜的是,民生路73号碹柱连拱外廊式建筑,被沿街建筑挡在了核心区内。一眼望去,充满了西式风情。最显眼的要属三层外廊设拱形砖券,砖券设凹凸线条,外立面造型可谓华丽丰富。不过,受地形影响,该建筑整体呈不规则矩形。 民生路73号碹柱连拱外廊式建筑 “建筑不规则,安全如何保障呢?”记者指着不平整的外廊地面问道。 “这就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手艺了!在有限范围内大胆为建筑‘收腰’,要放在现在,还真不敢这么做!”仇国平说。 细细观摩这座建筑,室内至今现存木地板、木楼梯、板条天花等等,其装饰工艺极为考究。该建筑正前方早年就修建登高步梯,不难想象当年主人归家的场景,也颇具仪式感。 现场负责收尾工作的老工匠悄悄说,石墙上有两处拴马洞还能隐隐看见,推测当年可拴两三匹骏马,定是大户人家。前不久,他在这里遇见一位八旬老人,老人里外打量了一番后说道:“这栋楼,最早是我爷爷建的,现在的模样,恰似当年!” 工匠们花了很多心思让这些老建筑“重生” 拱顶有惊喜 保顶耗时400多天 曾任《重庆文史资料》副主编、副编审的杨耀健,曾在《鲁祖庙茶馆往事》一文中提及:1937年5月,重庆曾制作《重庆市社会团体调查表》,其记载,当时在鲁祖庙内办公的机构,包括重庆市石业职业工会,登记会员1000名,全是石匠;另有泥水业职业工会,办公地址也离鲁祖庙很近,其成员常到鲁祖庙喝茶聚会。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里曾设立多个手工作坊?或是设立多处私家工厂?答案,或藏在鲜为人知的屋顶——该项目最难修缮的建筑,大同路75号。 这栋四层建筑在修复前,呈砖混与框架混合结构,其外立面原为红砖勾白缝,窗下墙原采用搓砂抹面。整个建筑外立面较简洁,建筑氛围庄重,体量亦趋于对称,具有近现代建筑样式。 通过步梯来到顶楼,只见11米长的红砖双曲顶拱映入眼帘,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浇筑而成,而是用红色砖块如贝壳表面的波浪纹路般一点点修砌。 红砖双曲顶拱 “其实对于一个工程重建来说,推倒重来是最简单、最快、最节约成本的办法。但在这里,‘保持原有形制、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工艺’才是第一维修原则。”该项目建设方总工程师李东说。 墙上的拴马洞犹在 这里的建筑修旧如旧 一句留下,说来容易,为了屋顶能原汁原味保留,工匠们不仅为它搭上保护架,还需通过加固两边的基础、墙体和屋面来稳定曲拱构造。最终,经过400多天努力,它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很有可能这里曾是一处屋顶工厂。”李东推测。 如今,这栋建筑原本破旧失修的老窗,被仿古的铝合金门窗所代替。站在楼顶,向外望去,这里与窗外的联排居民楼似乎连成了一片,毫无违和感。 修得好不好? 老居民:终于放了心 连日来,记者几次进行走访,都恰好遇见老居民来访。大家左看看、右瞧瞧,趁现场人员不注意就往屋里钻。 “修得好,修得好,还是这个味!” “我们全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 “我和爱人结婚后就住在这,现在两个孙子都长大了。” “这里曾经很热闹,也很拥挤,一些狭窄巷道,过去需要侧着身子通过。” “现在路宽了,杂物清了,真好!” …… 到底修得好不好?老居民们最有发言权。住在附近几十年的婆婆戴玲很是激动地说:“终于放心了,鲁祖庙没有消失,而是重生。但遗憾的是,我的爱人却没亲眼见到。” 记者翻看了戴婆婆提供的回忆录,其爱人生前曾这样写道:“在鲁祖庙的家,是我和妈妈度过的最舒心的日子。这是一栋四层的房子,我们住二层,一楼是粮店。我从小身体不好,妈妈为了增强我的体质,专门订了牛奶。每日清晨,送牛奶的来了就喊‘牛奶来了’,妈妈就把草编的兜兜从二楼窗户放下去,然后像打水一样把牛奶提上来……” 据悉,该项目目前已开始对外招商。让老居民还充满期待的是,修复完成后的鲁祖庙核心区,会延续花市一条街的热闹景象,未来,人们来这里喝咖啡、摄影打卡、看展品茶、享山城美食等,会享受到另一番山城风情。尤其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介入,将为鲁祖庙注入新活力。 建筑群内的风火墙 砖红色的小楼很显眼 多知道点 世界书局重庆分局曾设在鲁祖庙 渝中区文管所提供的资料显示,鲁祖庙建于1911辛亥年,以当时的手工艺人集资所建的鲁班庙(亦称“鲁祖庙”)为中心发展而来。鲁祖庙是纪念鲁班的场所,鲁班是中国传统建筑行业的祖师爷,因此该地区也因鲁祖庙而得名。 又根据《巴县志》记载,鲁祖庙不供奉佛教菩萨,但香火历来旺盛,从事建筑的匠人们,有业务时要来进香燃烛;没有业务时要来烧香磕头,祈求祖师爷显灵,广开财路。抗战时期的重庆,无数房屋因日军轰炸而烧毁、倒塌,鲁祖庙却毫发无损,以至于坊间就有了鲁班祖师爷显灵,保护百姓造福一方的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全国七大书局尽数迁入重庆,大多集中在民生路一带。其中包括古籍书店、私营双江书店、青年出版,当时颇有名气的世界书局重庆分局便在鲁祖庙街的转角处。 记者向附近一带的老人请教,老人们的说法也颇有些意思。据说鲁祖庙一带的茶馆,均属于清茶馆,专卖茶水,不说书,木板招牌上写着“毛尖”“雨前”“沱茶”等茶叶名称。由于附近居民有喝早茶的习惯,往往头不梳脸不洗就往鲁祖庙走,喝过一二两茶水,才在店中洗脸,同时,叫一些烧饼、油条、包子、馒头、小面来充饥。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源于受访者)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