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朱胜国:阆中贡院记游

2023-11-10 09:27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阆中贡院记游

文/朱胜国


去阆中,少不了去贡院。阆中在清初作过四川的临时省会,且先后举办了五科四川乡试,所以阆中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或者四川贡院。

进入学道街,抬眼便见一幢幢保存完好的清代四合院建筑,掩映在参天大树之中。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是号房,有大门、龙门、考棚、至公堂、明远楼等主要建筑,简直就是一个科举制度的历史博物馆。

导游说,去贡院,一定不能踩门槛。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是“龙门”啊。不踩门槛,知的是敬畏,图的是吉利。想想也是。渴望跳过“龙门”的读书人不踩门槛,是梦想门槛变身为上升的阶梯。

在院内逡巡,仿佛看见数不清的寒门学子涌入贡院,鲤鱼跳龙门一般义无反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凭着一手皇上认可的好文章步入高高庙堂,一直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我在贡院内徘徊,遐想。遥想当年,莘莘学子怀抱光宗耀祖的梦想,从天南地北赶来一试身手,场面该是何等盛大。而一位长期居于社会底层的穷书生,一旦跨入这决定人生走向与地位升沉的命运之门,又该是何等的兴奋与紧张?

封建时代,黎民百姓以珍稀物品为“贡”,读书人以才学文章为“贡”,本质上二者并无两样。与“贡”相对应的是“赏”。那些从贡院里走出的读书人,除极少数幸运儿可以得到一顶乌纱帽外,绝大多数考生将怀着失落与惆怅,重又回到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与灯油一起耗尽年华与心智。

听导游讲起过阆中贡院发生的一则趣谈。一位主考收卷时戏言:“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话音刚落,一位举子对曰,“八韵赋成,惊破侍郎之胆。”叹为观止的语言功夫背后,流露出的是敏捷的才思,还是对一举成名的神往?

或许不应该苛求那些寒窗苦读求取功名的学子,哪怕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真实结局不过是“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那些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在失意中回到乡野,默默担负起了播撒文化种子的使命。

肩负选才重任的考官,连同一张张承载王朝期许的考卷,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供奉在贡院内的孔子塑像,却依旧庄重肃穆。这位老人的生前愿望不过是做一位有责任的智者,周游列国时真正信奉其学说的国君并不多,却在身后被历代帝王尊崇为“大成至圣先师”。

游人如织。或许是出于商业和娱乐的考虑,也或许是迎合当代人的好奇心理,贡院管理方面搞起了参与式互动节目。几位身着清代官吏服饰的“考官”煞有介事地唱名、发卷、监考、发榜,三五个稚气未脱的小朋友在家长鼓动下跃跃欲试地参与答题,并根据答卷情况接受“封赐”。面对“考官”授予的状元、榜眼、探花牌匾,孩子们满脸嬉笑。这个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放飞出一颗颗快乐的童心。

贡院内,那些见证过历史沧桑的古树躯干上布满累累疤痕,苍翠的树冠却依旧如高大的巨伞向四围张开,无声地庇荫着树下的一切。各类鸟雀在茂盛的枝叶间上下跳跃,叽叽喳喳,仿如饱读诗书的举子们摇头晃脑,相互唱和。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