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刘德奉:话说再创作

2023-11-15 09:24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话说再创作

文/刘德奉


近日,随市艺术创作中心到相关区县进行传统音乐创作采风。作为一个曾经在非遗岗位工作多年的采风者,一改过去的职业习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思考,让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种新的保护传承方式:再创作。

再创作,可以让传统音乐换发新的青春,赋予新的生命,展现时代价值。从另一个角度发挥了保护传承的作用。是的,如果没有蓝河先生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不一定会有石柱民歌“啰儿调”的如此知名,就不一定会让人们认识到“啰儿调”是石柱的典型文化符号;如果没有一群文艺工作者推出《娇阿依》《土家十三寨》,就不会让我们如此轻松地了解苗族民歌、土家族民歌;如果没有谭维维等人再创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就不会有如此影响力地把“华阴老腔”带向全国。

其实,同一个道理,我们古代的文学经典,如果没有一代代人的再创作,如果没有多种形式的再创作,也难以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比如《红楼梦》,从1791年初刊到现在,流传200多年来,再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续写本、各种戏曲本、各种绘画本、各种影视作品、各种音乐作品,计有不下百种。可以说是这些丰富的再创作作品,让《红楼梦》更快更好的广泛流传、久久流传。重庆的文学经典《红岩》,之所以到现在仍受人喜爱,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歌剧、川剧、话剧、曲艺、电影、绘本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做出了一定努力。

在这次创作采风中,我发现了很多好的新的传统音乐,如合川的“龙舟号子”,巫山的“穿号子”,万州的“甘宁鼓乐”,涪陵的“焦石民歌”,还有奉节的“花鼓子”曲艺音乐、云阳的“亚亚戏”戏剧音乐。特别是从全市的角度讲,还有非常多的山歌、号子、小调、戏剧、曲艺,以及其它相关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都是我们音乐再创作的丰富资源。

再创作不在于其素材本身的影响度,而在于创作者的艺术高度。如果创作素材的影响度低,而创作者的艺术程度高,其再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不然。

再创作是一个时代性问题,也是一个永久性问题。先民留下的传统音乐,是代代流传,代代丰富,代代发展的结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再创作内涵。今天,我们用艺术家的智慧,再创作传统音乐,赋予其丰富性、多样性、时代性,是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是创造性转化的积极实践。唐代刘禹锡把三峡“竹枝词”再创作,把民间“竹枝词”变为文人“竹枝词”。如今,虽然词调不存,然其词风可见。并形成一种诗风,其贡献影响唐宋元明清。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再创作,是将传统音乐元素时代化,就是将先民留下的音乐遗产通过再创作,转化为现代艺术作品,体现出时代精神,让当代人所乐于接受。这样的作品功莫大焉!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