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刺四季度、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刻,重庆又在搞大动作! 11月19日至21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在渝举行。这是以产业转移对接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首次来到山城,备受瞩目。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表示,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质上是通过生产要素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动态调整。 在这场以“共建东西互济新格局,打造内陆产业新高地”为主题的对接活动中,重庆收获了什么?产业转移,重庆何以成优选之地?接下来重庆该如何承接好产业转移,助力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建设? ▲11月20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01 办会是为了更好办事。举办这场高规格的产业转移对接活动,重庆至少有两大收获:一是看得见的成果,二是“看不见”的成果。 先说看得见的成果。招商引资是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重要成果。据悉,本次产业转移共签约120个合作项目、总投资2012.17亿元,覆盖电子、汽车、材料、装备、消费品、医药等行业,其中开幕式现场签约项目30个,收获颇丰。 再说“看不见”的成果。重庆此次举办的“1+6”系列活动,包括1场综合活动(开幕式)、6场专题活动,以及客商实地考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获了不少“看不见”但对重庆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影响的成果。 凝聚了发展共识。作为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的深层次产业对接平台,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层级高、影响力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等重磅嘉宾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为重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金点子”,进一步凝聚了与会各方强对接、促落实的发展共识。 搭建了对接平台。从与会人员看,既有国家及部分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嘉宾,也有来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头部企业的嘉宾,专业性强、代表性广。该活动搭建起一个区域合作平台,固化一种产业转移机制,促进项目合作的意向明显。 推介了产业机遇。会场上,作为“东道主”,重庆积极推介了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和未来,特别是6场专题活动详细分享了重庆重点产业的发展机遇,向众多客商抛出“橄榄枝”;会场外,重庆相关区县还组织客商开展实地考察、商业洽谈,力争再推动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签约。正如有企业老总所说:“公司在重庆的经营情况非常好,我们计划追加投资!” 传递了城市形象。一场场产业推介、项目签约和调研考察活动,进一步展示重庆自身发展潜力和城市魅力,向外传递了重庆作为产业转移的优选之地的城市形象,以及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决心。 ▲两江新区初步建成航天产业“火箭+卫星”等航空航天产业链条。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2 如果把观察的时间拉长、范围拉大,不难发现,19世纪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范围的转移浪潮,每一次都会加速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工业化进程。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在朱宏任看来,实施产业转移,既是我国实现“先富帮后富”,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处在内陆地区的重庆来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无疑是难得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能否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重庆的回答是:能!那么,“重庆能”背后的信心从何处来? 信心来自实践经验。承接产业转移,重庆可谓是轻车熟路。无论是抗战时期造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械弹,还是“三线建设”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抑或1997年直辖以来,建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垂直整合产业体系造就“笔电之都”故事,在多个历史时期重庆都承接过国内外产业转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数据为证,2020—2022年,重庆累计承接工业投资项目4670个,到位资金6425亿元。 信心来自良好基础。重庆是制造重镇,制造业发展门类齐全、底蕴深厚、基础良好,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行业,初步形成了汽车、电子、装备、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被称为“制造业大市”。2022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达2.8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7743家、约占西部地区的12%,正在加快“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具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的优势基础。 信心来自发展前景。从全国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孙凌宇表示,随着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不断迭代升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逐步成型,重庆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必然会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梁平区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承接沿海地区、重庆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刘辉 摄/视觉重庆 03 产业转移是一个市场主导下资源再配置和政府政策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承接好产业转移,首先要厘清“承”与“接”之间的关系。 承,即在下面接受,托着。这就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有基础与载体托着,能否接得住转移产业。 接,即连成一体。这就意味着承接的转移产业要与本地产业有机连成一体,不能承而不接,贻误发展机会。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果说“承”是基础,“接”是手段,那么“融”则是目的。具体来说,就是要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让转移产业和重庆优势产业“融”在一起,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王一鸣表示,产业转移背后是科技创新资源、人力资本、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的协同配合,如果这个系统是完备的,承接能力自然就足。 事实上,重庆叠加了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承”的基础扎实,“接”的条件良好。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的日益完善,重庆“融”的手段更加丰富,转移到巴渝大地的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得稳”,还应更进一步,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在“留得住”“长得好”上下更大功夫。 “眼观六路”,把握好发展大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孙凌宇建议,重庆要把握好新一轮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状态和趋势,清晰判断国际经济发展新走向和国内区域发展新态势,从而明晰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与区域布局,特别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本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 心中有数,塑造好产业环境。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业转移的效果。提升平能能级,完善产业园区平台体系;培育创新生态,增强引领科技和人力资本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重庆要做到心中有数,逐步建成为具有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好效果的产业转移新高地。 手中有策,提供好周到服务。产业转移不是搬迁落地的一瞬间,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周到细致的全周期服务。比如,前期企业转移意向的对接、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企业转移后期的用工用能、市场开发等,重庆要手中有策,在各种细节上为产业转移对接服好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选择重庆,就是选择机遇与未来。期待更多的企业走进重庆、投资重庆、深耕重庆,共建内陆产业新高地、共享重庆发展新未来。 原标题:产业转移,重庆何以成优选之地?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