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沉木的故事 文/高兴兰 阴沉木,因浑身乌黑,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乌木”或“化石木”。不知它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后,一觉醒来,人们才逐渐清晰认识到阴沉木的价值。 我所知道的阴沉木,埋藏在长江南岸西沱古镇的陶家坝。陶家坝背依方斗山,面向长江,住有几十户人家。房前不远处有两条溪沟,一条叫大沟,一条叫龙井沟。这两条溪沟像人的左右臂膀,将陶家坝搂入怀抱。最先发现阴沉木的人小名叫石头。石头初中毕业后回陶家坝参加生产队,改田改土,开山打石修梯田,中午或是下午收工后,不是到自留地种菜,就是到长江边放牛割青草。 一天,石头背着背篼,拿着镰刀到长江边大沟一带割青草。石头站在大沟边沿上,眼前江水滔滔卷起千重浪,波涛阵阵拍打两江岸,那是童年滚泥人的地方。童年的欢声笑语,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石头完全沉浸在童年的欢乐中,脚踏在大沟坎上,一不留神,脚一滑踩出一节黑木桩。“这是什么玩意?莫非是埋在土里的棺材?”石头忽然心头一紧,有些害怕起来,但又不甘心放弃,便用镰刀刨开土,发现是埋在土里黑乎乎的树枝,原来虚惊一场。石头顺着树枝刨土,就像野兔掘洞一样,扬起沙土从两腿内侧飞出。越刨露出的树枝越长,一株埋在泥沙中的树干出现了,乌黑乌黑的,摇得动取不来。石头心想:这家伙还真有点费力气。他转身回到家,拿着锄头、斧头、背篓,弯着腰接着挖。这时露出的黑木桩逐渐由小到大,湿润、坚硬、沉重,便用斧头劈成一小块一小块背回家。石头的父亲见了说:“这是乌木柴,湿的时候好劈成小块,干了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做柴烧熬火好。” 那时,农村人莫说见过乌木,根本听都没听说过,更不懂乌木的价值以及乌木的形成、作用。石头听他父亲说干了做柴烧很好,为解决家中缺柴烧的困扰,每天生产队收工后他就拿着工具朝长江边沙滩走去,寻找阴沉木,有时把土翻了个底朝天也不见踪影。也有走运的时候,能找到阴沉木。石头糊里糊涂地挖了一段时间,挖断了几根锄把,背坏了几个背篼,地坝、厨房、房前屋后堆满了阴沉木。 后来,其他陶家坝人见了,像发现宝一样。每天生产队收工后,纷纷涌向长江边大沟一带寻找阴沉木。阵容虽然不是很大,但一时间,陶家坝长江边热闹了许多。大家像挖战壕一样,拱着背,脸朝沙土背朝天,额头冒着热气,汗珠子滚落地上,仍坚持挖阴沉木不止。挖的挖,抬的抬,有时大的阴沉木需两人合抱,小的阴沉木也有脸盆大。 地下阴沉木终究枯竭殆尽。石头家那些存放的阴沉木,晒干后呈瓦灰色,比一般木材沉重、坚实,如不慎掉到地上,叮当一声,悦耳之音还有回声,确实熬火很好。燃烧时火苗为蓝色,吞吐跳动,互相拥抱,让燃烧的生命化为黄色的灰烬,持续烧了好几年。 阴沉木历经岁月沧桑,大多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如今阴沉木流传下来的数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的特点,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享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美誉,珍贵的程度一天天在飙升,已远远不是一般木头所能企及的。阴沉木经烘烤、压平、细沙、擦蜡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首饰配件、仿古家具、雕塑等,保持天然色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事,而今已无法计算当年发掘出的阴沉木的价值。如今石头如梦初醒地说:“要是当年我们家那些被烧的阴沉木能保存下来,可说是好大一笔财富哦,可惜不懂呀!” (作者单位:石柱县林业局)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