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近,住建部公布《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拟获奖名单》,重庆有6个项目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一。这6个项目,堪称山水之城的代表。它们是:一个老小区、一条旧步道、一个临崖街巷、一圈儿环湖绿道,还有一个湖、一个岛。入围原因如出一辙,全都有一番脱胎换骨。这座城市,不仅仅是江山搏击的产物,也是空间大师们不断翻新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其间藏着,拉满幸福感的“宜居密码”。 “人居环境奖” 重庆入围最多! 山城,山多平地少。在这里,没有一寸土地可以浪费,重庆人是天生的空间利用大师,即使是垂直的崖壁,也能被利用起来。被吊脚楼完全遮盖的,是洪崖洞。半遮半露的,则是旁边的戴家巷。这里位于重庆母城,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经过一番拆旧改造,戴家巷保留了吊脚楼、老城墙、黄葛古树,新修的步道攀援而上,连通了崖上的旧时街巷和崖下的车水马龙。 工业重镇,总有无数城市记忆,印记着曾经的荣光。特钢厂老铁路,是其中之一。充满时间味道的站台,让人忍不住期待,等一等,也许会等来一列《千与千寻》中的老火车。提档升级的老铁路,是沙磁步道的一段儿。这条步道环形连接起白公馆、渣滓洞、磁器口三大景区。辗转其间,从古镇烟火,一路走向红岩千秋,一步一景。 有水,城市才有灵气。双桂湖曾经是肥水养鱼的水库,现在,成了环绕梁平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系统滋养着湖里的水草、岸边的植物,自在生长,打造出食物丰盛的候鸟“天堂”。湖岛步道,老屋旧巷,在城市更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渲染出这座城市人居环境的底色。 “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参照世界标准,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此前,重庆已有多个项目,入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有必要普及一个概念:什么是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闲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作为人类栖息地,分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带和城市群等。无论哪一种,都是因人而生、与人牵绊,寄托着人们的乡愁。 激活山水慰乡愁 历史在重庆留下的痕迹,有很多都跟这里的山水“长”在了一起。大足石窟中的造像,是千年前、工匠的杰作,也代表着当时石窟艺术的世界水平。岁月让这些造像风化斑驳,人们从未停止过修复的努力。保护历史,对于今天和将来,都意义非凡。 历史的远近,在重庆一寸一尺丈量着山水,并已融入了现代生活。带有湖广特色的斗拱,两角飞翘的屋檐,明暗对比的黄墙黛瓦,曾经写满了湖广移民对家乡的思念。现在,早已融入重庆的风土人情之中。 人居环境,是在生活状态和生活愿景之下,因需求而形成。湖广会馆源自生活状态,大足石刻则记录生活愿景。这两个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都是重庆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的代表作,它们连缀起这座城市走过的漫漫长路,是重庆人记忆的归处。 从渔猎农耕开始,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不断在变化。重庆“十四五”规划的人居环境,是一篇新的“山水文章”。农村:突出“山村”和“江村”两种风貌。城市:强化山地建筑和山地交通。这些,不仅将带来新的空间重构,让我们看到新的乡野、新的城区,也将生活——重新刻画。而万般变化、唯有乡愁不变,始终寄情于山水间。 人居环境的演化进程,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向着“人工改造”自然,层层递进。判断这一进程的标准,就是:城镇化率。2022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重庆的城镇化率更高:70.96%。其中,有7个区,城镇化率已突破90%。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2022》提到:“未来30年,全球城市化将持续——城镇化率将在2050年达到68%。”如何面向未来、塑造“未来城市”,关乎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愿景,也关乎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化 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土壤里,73万吨青菜头,冒着冬日的暖阳,完成了移栽。这是重庆最喜欢过冬的农作物之一,低温多雾的河谷,是最适合它的温床。随着它的移栽、生长、收割、腌制,智慧农业,每年准时唤醒涪陵的四季风景。这也是重庆山地农田里,最新的田园牧歌。 在永川“智慧稻香小镇”,“丘陵山地稻田管理平台”上线:自动灌溉、自动管护、自动驾驶农机下田。干农活,能不动手就不动手。悠然闲适的同时,效率倍增。 管理城市,与之异曲同工:流行“君子动口不动手”。两江四岸30公里堤岸线、17座跨江大桥,一句口令,同时亮灯。 智慧生产、智慧城管、智慧交通,以及,绿色低碳的运行,让有生命力的城市智慧化,触手可及。这些,正是人居环境“向好”的指标。我们为此而做的努力,也将帮助城市承载压力、适应变化,走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毛华松看来,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相同的底色和框架。他认为,重庆这几年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保住了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本底。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过程中,普遍立足于重庆的大山大水、历史名城的自然人文地理优势,真正做到了让自然做功、让历史去说话。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的人居环境实践中,推动了人居环境的价值转化,丰富城市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重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平行岭谷城市,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显著存在,因而有必要从系统的层面,来推进城乡一体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作为超大城市,一定要抓住与城市形象、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关键地段的人居品质提升,从而为全面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奠定基本的框架。 “人聚居在一起”,可叫人居。从小村落到大都会,考量标准都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什么样的人居环境,才算好呢?是能让生产、生活、生态,各安其所的空间。也能容纳“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愿景。以人为本、让人安然聚居。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人居环境,任时代变迁,为之努力的劲头,也不会懈怠。 原标题:重庆第1眼 | 人为本 城宜居 重庆"人居环境"上榜 编辑:王 薇 校审:吕文霁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