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第一次采访 文/鄢伦 1998年8月28日,星期五,那是我到江津报社报到的日子。上班后,报社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报社三位领导和其他八位同事,以及和我一样刚刚报到的三位新人。 原来,报社正研究开展一次重要的采访报道,主题是“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此前不久,江津刚刚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笋溪河、綦河沿线的部分地方灾情严重。这次采访报道对我们的要求是:两人一组,自己想办法坐公共汽车;每组利用两天时间分别到两个乡镇采访;每个乡镇要有一篇文字稿件和一张新闻照片;照相等一切问题自己想办法;确保下周一上班时交稿件和照片。 听到领导严肃认真地布置任务,简明扼要地讲明要求,学剃头就遇到络腮胡,我的脑子当时就蒙了。心里直想怎么才能完成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呢? 我眼巴巴地看着同组的付乾,不知道说什么。他比我早几个月到报社工作,此前还在其他新闻单位干过,应该有经验和水平。事实证明,付乾确实是我初次当记者的引路人、好老师。 接受任务后,其他三个组各自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组负责到当时的仁沱镇(现在的支坪镇)和贾嗣镇采访。付乾没有相机,我只有一个平时很少使用的国产胶卷相机。 为了争取时间,付乾颇有主见,他说:“先分头行动吧。”他电话联系两个镇,确定采访时间、对象和其他安排。我领了一个采访本,先回家取相机,再到照相馆买胶卷、电池和闪光灯。做好了准备,付乾一边带着我急匆匆地赶往客运中心,一边嘱咐我说:“咱们要尽快坐上到仁沱的公共汽车,争取早点赶到仁沱,当天完成在仁沱的采访并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到贾嗣镇完成采访并返回江津。星期天完成两篇文字稿件和照片冲洗,只有这样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我们一路颠簸,到仁沱镇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钟。分管宣传的镇党委副书记邓波给我们介绍了镇里的灾情和生产自救情况。说实话,从没有当过记者的我连笔记怎样记得又快又准都弄不很清楚。我只是一边听介绍,一边努力地在采访本上写。为防止遗漏重要信息,只是努力记快一点儿,争取多记一点儿。 了解了基本情况,我们赶紧坐车到现场查看实际受灾和恢复生产的情况。付乾让我拍摄各种现场照片,他还特别提醒,尽量多拍点。我当时心想,一个镇只交一张照片多拍点来干什么?不是浪费吗? 那天我们回到仁沱镇上时,夜幕快降临了。草草吃过晚饭,我们在镇上的一家旅馆住下。在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热心的付乾像老师一样,真诚地与我交流,讲授了一些采访的方法和技巧。他耐心地对我说:“当记者首先是要确保完成任务。不管有多难,不管付出多少,只要是采访任务,想方设法都要保证完成。这是当记者最基本的职责。听别人介绍情况,不仅是要用笔,更要用脑和心来记下有用的情况。手动调焦的胶片相机有时一个主题拍摄3至5张都不一定符合新闻照片的要求。特别是才学拍摄新闻图片更要注意。如果回去后,万一一张照片都不符合要求,补又补拍不了,那问题就大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天夜里,付乾对我讲的这些,我一直铭记于心。从那以后,我拍摄新闻照片基本上是“不计成本”。 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到了贾嗣镇。我们听完情况介绍,到现场看实情并拍照,忙活了大半天。为了锻炼我,付乾让我先思考并试着写写这次到两个镇采访的文字稿件初稿。那一夜,是我当记者后加班的第一夜。熬到下半夜,我不知道自己多少次把稿笺纸写了又撕,撕了又写。 我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付乾看了我写的初稿,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第一次,可以理解。”他还耐心地给我讲了新闻消息的一般结构,消息导语的一般写法,采访要写的重点内容等。随后,他亲自操刀重新写成了两篇消息稿件。我到照相馆去取回了这次采访后冲洗的新闻照片。在一个胶卷30多张照片中,我们总算选出了两张新闻照片。一张照片反映的是仁沱镇再生稻生长的画面,另一张照片反映的是贾嗣镇一家蜂窝煤厂恢复生产的画面。星期一上午,我们把采写的文字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交给编辑部,顺利完成了任务。 那一次,江津报社策划采写的反映8个乡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文稿和图片编排成连版特刊,让读者及时了解了灾区情况,增强了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那也是我第一次当记者的难忘记忆。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