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赵瑜 我家三代人,都是晚报副刊作者。 我与重庆晚报结缘已久。先当读者,读爸爸写的新闻稿件,父亲曾是它忠实而优秀的通讯员。酷热的夏天,一顶旧草帽,一辆自行车,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基层宣传干部的白描。18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我的爸爸》,不仅发表在晚报“夜雨”副刊上,还得了当年全市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这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是极大的鼓励。那个暑假,写作的激情如同踩上了风火轮,着迷地开始写写写。 写着写着,就写进了副刊作者会,编辑与作者亲切恳谈,让我如沐春风。解放西路66号,是那些年我向往的地址。在编辑部,结识的文朋诗友也很牛,像莫怀戚、李钢、傅天琳等文学大家,我年少时读他们的文字时遥想过他们的模样,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名家大腕,谋面后才知他们其实非常谦虚,爱开玩笑,又爱提携新人,平易近人得不得了。方知晚报副刊如同一块巨大磁铁,吸引了我,也吸引了他们。 这一写,30多年过去了。岁月倏忽,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但作为副刊作者与读者的热情,却一天都没有消退过。编辑们仍然那么和蔼可亲,还建有微信群来和作者随时互动。无论是纸质报,还是新媒体,晚报的文学作品总让我产生错觉,仿佛这不是蜗居在案头的阅读,而是身处于一片枝叶茂密、花香扑鼻的森林,这里充满着发自于内心的清新气质。文友们在沙沙地吐丝,在一块砖一片瓦地修房子,我感同于他们的细微倾诉,更击掌于他们的激昂高歌。遇到晒稿的时间,读文友的新稿,心旷神怡,为好文赞叹。副刊一直叫做“夜雨”,有着李商隐诗句里的文气,润物无声,淅淅沥沥,滋润着文友们的心。无论是报纸还是新媒体,面对一篇篇好文,享受独处带来的清静,也阅读艺术和生活,品尝物质以外的愉悦。 而给晚报写稿的过程,无疑是更快乐的:写文章前,有仪式感地泡一杯好茶,低低地放一支背景音乐,抛弃了所有杂念,只感觉灵感在大脑间轻轻滑动,诗句那么妥贴地温暖着眼睛。烦恼在这一刻离我远去,我清洁地、纯净地沉浸在我的文字里。偶尔得一好句,竟可得意半天。 人生当奋斗,应该多做一些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给晚报写稿,已成为我周末时间有趣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常,一月不写,心里总觉得缺少什么。所以我鼓励女儿也加入作者队伍,晚报也采用了她好几篇稚嫩的习作。看,这就是我们的晚报,是读者的,也是作者的。她像一位良师,也像一位益友,她每天在我身边,带来新消息、新思维和新的文艺享受,也为我们徐徐展开文学创作新征程。 (作者单位:南岸区文联)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