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轩的千年畅想 文/王承军 2018年盛夏,我交流到彭水工作,每天上下班要路过一处名为“绿阴轩”的休闲亭。“绿阴轩”是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谪居黔州(彭水)时,用修建茅草房剩下的木料在一块十余平方米的巨石上建的一小亭。时值轩旁古榕结子满枝,又得悉夫人携儿子即将到彭水,高兴之余取杜牧《怅诗》“绿叶成阴子满枝”的“绿阴”两字命名并手书于亭。字体古拙厚重,散发着历史的沉香。 我每次路过这里,目光都会在此作短暂停留,有时还会到绿阴轩里坐坐,看看崖壁上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遒劲有力的石刻,侧耳聆听浪花翻腾的千年涛声。隔着时空,与涪翁来一次千年畅叙,直至澄澈明净的月亮悄悄爬上摩围山的垭口才回家。 其实,初识黄庭坚,源于小时候在镇上用五分钱租来的一本名为《涤亲溺器》的连环画,说的是黄庭坚秉性至孝,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即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仍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所以在史书上,苏东坡赞叹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历来文史不分家。真正读懂黄庭坚,还是从初涉两宋文学开始。他的高光时刻,应该是1086年的汴京,历史见证了北宋两个顶尖文人的相遇。这一年,高太后垂帘听政,黄庭坚被召回朝廷授秘书省校书郎。难得的机遇使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得以相聚,雅集苏门,结吟谈艺,形成了元祐文坛的繁荣盛况。黄庭坚比苏轼小九岁,当时并称“苏黄”,即便如此,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的敬仰,并以弟子之礼相待。这在群星闪耀的北宋是多么难能可贵。 高太后用短短九年时间,一手缔造了“元祐之治”,开创了宋朝最为太平、百姓最为安乐的时代。但是由于自身局限性,又一手酿成了元祐党争。随着高太后的薨逝,黄庭坚再次迎来人生巨变。1095年正月,王安石之婿蔡卞、宰相章惇指责黄庭坚所撰的《神宗实录》中隐没先帝良法美意,暗含讽刺,扣上“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歼言,抵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黄庭坚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 民风淳朴的黔州官吏对黄庭坚不以罪臣相待,太守曹谱等黔州官员与他来往,并在他们的关照下,黄庭坚修建了房屋,开垦了菜园。一切安置妥当后,黄庭坚便写信给他的四弟黄叔达,请他护送妻子和儿子到彭水。妻子石氏与丈夫黄庭坚团圆那一刻,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 初到彭水的黄庭坚发现当地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于是添置桌椅,在自己居住的摩围阁开办私塾。上午讲授四书五经,下午为自习课,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练习书法,有时晚上还要给学生讲授杜甫的诗,经常带学生亲近大自然。谪居彭水三年多的黄庭坚,虽然不参与州县公事,但仍然关心百姓疾苦,深受彭水人民爱戴。特别是面对“门生抱经来咨问”,他总是乐于为他们指明“进学畜德”之途,为彭水培养了一大批诗坛后辈。宋绍兴年间,彭水人窦敷考中进士,成为彭水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咸淳年间,彭水又有四人考中进士。这些与黄庭坚开办私塾大兴学风无不相关。 (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