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跳磴√ 跳蹬× 黄泥塝√ 黄泥磅× 别弄错

2024-1-4 10:44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近日,随着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开通初期运营,重庆一共开通了13条线路,319座车站,运营里程达538公里。

在众多的重庆轨道交通车站里,有两个站名很容易被弄错:一是跳磴站的“磴”易被误写成“蹬”,二是黄泥塝站的“塝”易被误写成“磅”。连日来,重庆晚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揭秘为何是“跳磴”而不是“跳蹬”?为何是“黄泥塝”而不是“黄泥磅”?

A跳蹬篇

“跳磴”和“跳蹬”易混淆

商铺店名写着“跳蹬”

跳磴站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其中的这个“磴”字,常被人误写成“蹬”。

近日,记者乘坐轨道交通5号线在跳磴站下车,车站各处标识均写的是“磴”字,出站一直步行至大渡口区跳磴镇,社区名称、跳磴河均为“磴”字。

不过,记者沿跳磴河行走,在一条已搬迁的街上看到,商铺虽都搬走但店名还挂着,其中就存在“跳磴”和“跳蹬”两种不同的写法。

在手机网页中搜索“tiao deng”,也会出现“跳蹬”和“跳磴”两种不同的写法。然后,点开生活服务APP,里面入驻的商家有的写“跳磴”,也有的写“跳蹬”。

“跳磴”源于过河的“石磴子”

在跳磴镇街上,记者偶遇到93岁的周澄清,他从小便在这里长大。周澄清告诉记者,此处之所以名叫“跳磴”,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河,原来河上没有桥供行人通行,于是人们便在河沟里放上石磴当路。因为石磴与石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有时人们通过要跳一下才能过去,故被称为“跳磴子”,于是这里也就被称为了“跳磴”,跳磴河、跳磴场、跳磴镇均是由此得名。

大渡口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跳磴属重庆巴县智里六甲辖地,咸丰年间形成集镇,建跳磴场,场以清代场街附近小河中用石磴作桥,故名“跳磴”。

为何官方会用“磴”字呢?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德告诉记者,大渡口区跳磴镇之名源于“跳磴河”,跳磴河之名则源于河中供人过河用的石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中,有“台阶”“石级”之义的是“磴”字,而非“蹬”字,故“跳磴”才是此地名的正确写法。

河中仍有“跳磴子”所留孔洞

跳磴河石滩上现有的孔洞

“跳磴子”长什么样子?年过七旬的李其放是跳磴镇的老居民,他告诉记者,自己儿时过河都要从“跳磴子”上过,在遇到二五八赶集日时,从“跳磴子”上走的人最多。

李其放说,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述,跳磴老街原来是一片空地,在慢慢形成了集市后,河对岸的居民为了过河赶场,于是在河中石滩上打出方圆各异的孔洞,再将与之对应的石磴插入孔里固定,供人过河。

记者在跳磴场旁边的跳磴河石滩中发现了一些圆形或方形的孔洞,随后拍下了照片。李其放看过照片后介绍,此处名叫“黄金堂”,这些孔洞正是原来“跳磴子”留下的,跳磴镇一共有三处“跳磴子”,除了“黄金堂”,另外两处在跳磴场老街背后和“花滩”。

李其放介绍,大约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跳磴河上修建了桥,这些“跳磴子”才慢慢消失了,留下了那些具有岁月痕迹的孔洞。

B黄泥塝篇

街边“黄泥磅”“黄泥塝”都有

轨道黄泥塝公交站

讲完“跳磴”,再来讲讲“黄泥塝”。近日,记者来到轨道交通黄泥塝站,无论是轨道交通车站还是站外的公交车站、社区,都是写的“黄泥塝”。

黄泥塝社区

街边店铺写着“黄泥磅店”

记者在街边发现,大部分商铺都写的“黄泥塝”,但也有商铺名称却用的是“黄泥磅”。一个招牌上写着“黄泥磅店”的家纺店老板告诉记者,他的店已经在此经营了十多年,写“磅”字是因为在输入法输“huang ni bang”,弹出来的首个词汇便是“黄泥磅”,并且见到周边商铺也这样写的,于是就一直写的“黄泥磅”。

一家招牌上写着“黄泥磅旗舰店”的包子铺工作人员则笑着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具体是哪个‘bàng’字。”他还表示,对于商家来说,只要顾客能搜到这里的定位、能顺利找到店铺就行。

因田边土包稀泥多、颜色黄得名

记者从渝北区民政局了解到,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黄泥塝”确认为非行政区域,因此地田边土包地质湿润、稀泥多、颜色黄,故名。居民一般把黄龙路、紫园路、紫薇路、紫福路这一片区域都称为“黄泥塝”。2007年,渝北区人民政府(渝北府〔2007〕25号)批准成立“黄泥塝社区居民委员会”。

在渝北区地名志中,黄泥塝(Huáng ní bàng)位于龙塔街道西南部,属黄泥塝社区。土壤系黄壤,植被多柏树,以自然地理特征得名。因此地田边土包都是黄泥土,故名。

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德介绍,“塝”字才是表示“田边土坡;沟渠或土埂边”的“bàng类地名”的本源的、正确的书写形式。而“磅”字则更多表示质量或重量单位;磅秤,亦称“台秤”,一种有底座的秤等。因此,“黄泥磅”应是民间因与“黄泥塝”字同音而导致的误用。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秦欣怡 摄影报道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