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红 文/胡佳清 深秋时我们来到这里,黄栌和枫香绚烂。此时,观峰岩上一片红。巫溪县古路镇的全国文明村——观峰村,就坐落在海拔七八百米的观峰岩下。一眼望出去:民居民宿星罗棋布,村民个个笑逐颜开,一路路的游人在草木森森中蛇形蜿蜒、时隐时现。 流连在长廊与亭子间,我不禁好一阵感慨。眼前的观峰村,跟今天全国许许多多村落一样,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幅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停留在光彩夺目的一面“孝德文化”荣誉墙前,我被上面60位“孝德之星”亲和、素朴的面容深深吸引。秋色笼罩,他们多像60枚观峰岩上的红叶,让人一样感到灿烂温暖。 尾随一路上的人流,我边走边看边想。情急中拉住身旁一位经过的村民,向他絮絮叨叨打听村里评选“孝德之星”的事。哦,原来,以前的观峰村可不是这样子的。村干部心焦如麻,这边劝架,那边调解,忙忙碌碌成天当“和事佬”,可一番辛苦下来,民风仍然没有根本好转。怎么办啦?经过多轮“头脑风暴”,村党支部一班人猛然想起村里这样两件事来。一件是老党员邬顺安30年如一日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还有一件是一村民因赡养父母推诿扯皮,村干部登门苦口婆心调解没结果,反倒是后来邬顺安亲自出面做工作,才算把事情搁平。两件事启发了村干部。自2015年起,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德文化”入手,就地取材,通过身边榜样,村里典型,教育、引领、带动村民养成“孝老爱老敬老”的意识,培养习惯和行为。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村里辛辛苦苦坚持数年下来的结果,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 这时,告别了这位村民,我已在村里转悠了一大圈。碰到一个叫王应成的村民,我立马向他进行求证。他说:“是这样的,那时村里不时能听到婆媳吵架、父子口角;今天,大家都和和睦睦了,好多年都没听到吵架声了。”跟在一旁的村民邬光华也说:“在父亲邬顺安的带动下,我们几兄弟都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现在父亲老了,我主动担起照料家中几位老人的担子了。”邬光华还喜滋滋地说,自己今年也评上“孝德之星”了。我说:“好哇”,当场向他表示祝贺。村民姚万权这时在一边插话:“我也是这样的呢。看99岁母亲笑,是我最开心的事。”姚万权说,母亲爱吃花生,但没了牙,他就用擀面杖把花生碾成细末,喂给母亲。母亲听力不好,他天天挤时间陪母亲聊天,给老人讲村里村外发生的新鲜事。这样的情形常常把老母亲“咯咯咯”地逗得乐不可支。一位我记不起姓名的村民这时赶过来对我说:“看看人家,比比自己,村里年年评选‘孝德之星’,无形中真起到了教育作用。” 我没时间待在村里做见证人了。但明年这个金秋,当黄栌和枫香再度烂漫观峰岩的时候,我争取再来。因为我相信,这触动心灵的红,在记忆中,在光芒中,一定会让村里的人和来村里的人,人人都成为被祝福的人、幸福的人。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