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报圆桌会 | 代表委员、专家热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从入选人居奖,看重庆如何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2024-1-24 11:41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的“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拟获奖名单”中,我市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重庆经开区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等6个项目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加快区域协调上,有哪些成效亮点?未来还有哪些重要举措?两会期间,记者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就此进行了探讨。


嘉宾

市人大代表、黔江区委书记 徐江

市人大代表,梁平区委副书记、区长 陈孟文

市政协委员、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 任强

市政协委员、市住房城乡建委物业监督管理处处长 居梁

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唐丽桂(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栗园园


优化生态

构建高品质生活空间

渝中区戴家巷,这里人来人往,一幅幅墙体彩绘融入了火锅、吊脚楼等城市元素,与沿街商铺、围墙栈道相映成趣,弥漫着浓浓的山城味、烟火气。

“优化自然生态,打造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居梁说,我市印发了《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从生态宜居、基础设施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城市形态、自然生态和功能业态;重点实施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因地制宜改造了一批老厂区、老街区,利用荒坡空地增设口袋公园,精心打造“金角银边”,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其中,作为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项目之一的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就是在保留老旧建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塑区域功能、调整产业业态,让破旧棚户区摇身一变,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梁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小县大城’试点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城市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双50’重庆郊区新城。”陈孟文说,近年来,梁平以城带乡,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努力实现城乡空间、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一体布局、融通融合、均衡均等。例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通过开展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安全韧性绿色宜居的新城区,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任强表示,近年来,秀山结合锰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品质。以涌洞镇为例,当地在河坝、野坪等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通过发动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更换绿植等措施,让村庄焕然一新。如今的涌洞镇,民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道两旁樱花、紫薇、银杏等观赏树木依次排列,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鼓了腰包、暖了民心。接下来,秀山将围绕河流、森林等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水系生态廊道、山系生态屏障,拓展“一水三山”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通过梅江河串联城郊生态林带与城中公园,助推城市更新和集镇改造,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整合资源

促进城乡优势互补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今年,我市将出台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各地该如何发挥好载体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是打破城乡地域限制,推动城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关键。

在徐江看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应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的承载力。为此,黔江将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以公共服务中心整体搬迁为引擎,带动完善武陵山机场、高铁站场等重点区域配套功能,推动“魅力老城、活力新城”双提升;统筹推进重点乡镇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为核心、边贸集镇为补充”的集散服务体系,因村制宜壮大“四稳四兴”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拓展“强村富民”途径。

当前,秀山正加速推进“小县大城”试点建设。任强表示,未来,秀山将以打造市级高新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为载体,汇聚城乡发展要素,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加快形成绿色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电商+”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电商均衡联动发展,构建城乡物流体系;通过以城带乡、产城融合,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陈孟文表示,梁平将牢牢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级,做大做强预制菜这一主导产业,推动预制菜产业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预制菜产业原材料供应基地300个;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1000家。

“应形成‘小城镇-县城-中心城市-大城市’梯次发展格局。”唐丽桂非常赞同各位代表、委员的观点,她认为,城镇与乡村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特别是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以实现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培育新的消费市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智赋能

提升城镇乡村善治水平

围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镇乡村善治水平?

“推进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是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的有力举措。”居梁说,近几年,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聚焦“楼道革命”“环境革命”和“管理革命”,同步统筹社区服务提升,探索由社区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格局,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接下来,我市还将逐步推动以街道为单位、社区为单元,因地制宜分类试点规划建设现代社区;坚持党建统领,遵循人本化、绿色化、数字化,以基层智治、山水宜居、“一老一小”、产业创新、文化活力等九大场景为抓手,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现代社区美好家园。

两会期间,陈孟文注意到,数字、数据成为代表委员们口中的高频词。“接下来,我们将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乡村治理中的运用。”陈孟文表示,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城市运行态势感知网,积极拓展垃圾处理、窨井盖管理、停车等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多维融合,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更加智慧;聚焦乡村治理,积极搭建数字化平台,将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村民办事流程、村务服务、决策参与、村民自治、村务监督等内容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建立数字乡村治理长效机制。

徐江表示,黔江将走好“教育、医疗、文旅、交通、金融+N”高品质公共服务融合之路,推动渝湘高铁、武陵山机场建设,加快打造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引进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重庆市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建设,构建辐射片区的区域消费中心;高质量打造城市大峡谷、白垩纪恐龙谷两张“金名片”,推动文旅融合互促。

唐丽桂建议,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探索“党建+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形成联防联治的乡村治理合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声音>>>

■“优化自然生态,打造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

■“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是打破城乡地域限制,推动城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关键。”

■“应形成‘小城镇-县城-中心城市-大城市’梯次发展格局。”

■“创新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建设,探索‘党建+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

————————

案例

北碚:封闭绿化带变公园 美好风景触手可及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北碚区蔡家岗街道汪家堡社区,“口袋公园”里的各种创意雕塑。(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旧物件堆砌的景观小品、宽敞的健身步道、平坦整齐的草坪……1月22日,北碚区天和苑小区门口,刚建成不久的新生口袋公园成为市民共享的绿意空间。“家门口就能逛公园,安逸。”说起环境的改变,带着孙子在公园玩耍的天和苑小区居民孙晓玫啧啧称赞。

新生口袋公园紧挨着主干道,过去是一处封闭的绿化带,草地、花卉被栅栏围了起来,只能远观。“以前,最近的市政公园离我们小区有一两公里,每次带娃过去要走10多分钟,特别麻烦。”孙晓玫说,他们曾向社区反映过,希望能在小区附近增设一处市民公园。

北碚区城市管理局将这一建议纳入民生清单,依托现有的绿地生态,新建、改造了步道系统,并在沿途增设了座椅、健身器材等休闲游憩设施,满足周边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玩、运动健身的需求。

“现在下楼就能带娃玩耍,还能散步、健身,‘零距离’欣赏花卉绿植,小朋友特别开心。”说起这些变化,孙晓玫高兴不已。

公园一侧,由废旧轮胎、花盆碎片堆砌的景观小品透出一股“朴素美”,为公园增添了别样景致。北碚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公园打造中,融入了“低碳绿色”理念,利用周边绿化带的废旧竹木、从居民家中回收的老旧物件进行创意设计,既美化了环境,又向居民倡导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单一绿化带变身口袋公园,漫步其中,心情特别舒畅。”每天都要来公园“遛弯”的市民刘海宁感慨,封闭的绿化带、草地敞开后,感觉风景就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

据了解,去年,北碚区共完成白鱼石公园、康体公园、新生公园等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案例

彭水:文旅融合打好苗乡牌 年旅游收入达130亿元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彭水县蚩尤九黎城,璀璨的夜景扮靓了整座苗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观光。(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赵勇/视觉重庆

日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就“彭水-南沙邮轮母港展示中心”和彭水县城夜景灯饰改造提升等项目推进事宜举行了座谈会。

未来,该县将依托“山、城、江、桥”,动静结合丰富游、玩、品、观文旅场景,以灯光形式展示好彭水独特的乌江文化,打造“彭水之约·梦境乌江”光影画廊,助力加快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30多万人,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彭水依托“世界苗乡”民族特色,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战略,按照“品牌引领、活动助推、全域建设、跨县联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梳理具有彭水特色的苗族文化元素,融入游、购、娱、住、行等旅游产业各个环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1年,首届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在彭水开幕,中国摩托艇联赛首次走进西南地区并落户彭水。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当地带来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

此后,彭水坚持举办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简称“一节一赛”),以赛事活动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截至去年,“一节一赛”已连续举办12届。彭水阿依河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乌江画廊、摩围山、蚩尤九黎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鞍子罗家坨苗寨、善感周家寨、太原泉水渔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摩围山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九黎城、摩围山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借助美丽风景,彭水积极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在全县打造出2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彭水第一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达240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130亿元。


原标题:重报圆桌会 | 代表委员、专家热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从入选人居奖,看重庆如何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