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一起猜谜 文/吴凤鸣 不记得什么时候爱上谜语的,但一说到谜语,自然就心动起来。 记得小时候,父亲说,来猜谜语,大家就都安静下来,屏息聆听。还记得父亲让我们猜的第一条谜语:“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黄花。”(打一物品)。那是上世纪80年代,家里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安上了电灯,父亲高兴,说来一条谜语助兴。我们小孩子们都猜不出来,父亲朝挂在堂屋正中的电灯撸撸嘴,大家高兴地叫起来“电灯”。见孩子们都开心,读过书的父亲便经常带着我们猜谜语。 上小学了,在课本上偶尔会接触到几条谜语,印象最深的是“南朝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谜底:蜘蛛)那时候的我,觉得谜语好有趣味,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开启我们的大脑去思考,培养我们的智力。于是,每当偶尔读到一条谜语,便觉得像中了大奖般开心。父亲也常给我们讲一些谜语故事来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其中有一个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老王和老张因土地起了纷争,于是老王对老张说,我出个谜语,你猜到了,我们就此作罢,谁也不再计较此事。只听老王说:“听有,看无;古有,今无;叶有,花无;右有,左无。”老张想了会儿,回答道:“我的谜底就是:跳有,走无;高有,低无;后有,前无;凉有,热无;哭有,笑无;哑有,聋无。”老王一听,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张的手。这个谜底是“口”字,从此,老王老张就停了口舌之争化干戈为玉帛了。父亲的故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也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学习。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来读,家里也很少有书可读,不记得从哪个同学那里借到过一本关于谜语的书,现在已记不清名字了。当我拿到这本几十页的谜语书的时候,我真是读得废寝忘食,一个人悄悄躲到后山的大石头下,安静地读,母亲叫吃饭也不搭理,直至读完为止。 长大后,学业紧张,埋头工作,谜语也就淡出了我的视线。直至后来,我进了一个“黑山虎啸”的群,我对谜语的情愫,又一次被挑了起来。 “黑山虎啸”是我们这里爱好谜语的朋友建的一个群,群里的朋友都是制谜、猜谜的高手。我是个外行,基本是悄悄地看他们制谜、猜谜,偶尔会去猜一些简单的谜,实在猜不出来就会请教他们。群里的谜语专家们也很热心,在我们不解的时候会耐心地为我们解谜,作提示。我常常看着懵头的谜面百思不得其解,而当他们解读后,便一下子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完全被这些谜语征服,觉得有思想,有境界,有趣味。 还记得一次他们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谜:“竹子。”(猜带量动物),我是看着干瞪眼,根本无从下手。群里的其他人也赶着猜,好多人都没能猜出来。后来一个猜谜高手不假思索一下子就猜出“两个老鼠。”只听他缓缓解释:“‘竹’字拆开是两个‘个’字,子为十二时辰中的子时,子时属老鼠,故谜底为‘两个老鼠’。”“哇!”群里的朋友们都为他赞叹。我更是觉得,这么简单的谜面,包含着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制谜人和猜谜者都很了不起,不但要思维敏捷,还要有丰富的阅历、知识,说要学富五车才能正中要点,一举射虎也不为过。 每年春节期间,我们这里的谜人都要制作很多灯谜,写在彩条之上,挂到人群集中的广场、超市、车站等地,以烘托节日气氛,供大家赏玩寻乐,已成为我们这里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而我们,每年也会去猜一些谜,也会猜中一些谜。每当那个时候,心里真像中了大奖般开心。 今年的春节即将到来,谜友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谜语。我偷偷瞄到几条,“秋分后,春节前,再聚会,仍乡音。”(猜字一)“英台山伯终成双。”(猜物赠)“夕卧东床上,坦腹肚尽露。”(猜高校简称二)“2024新的开端。”(猜六笔字)……想想看,你能猜中几个?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