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61】 谈起元旦到重庆“打卡”的所见所闻,湖南游客李玉波竖起了大拇指。 那天,他前往渣滓洞参观。当时,紧挨景区的凌云路上人潮涌动。人行道的红灯亮了,一个小男孩拉住母亲的手,很认真地说:“妈妈,我们要等红灯!”那一刻,偌大路口,没有一个人穿行,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在静静等待绿灯亮起…… 看到这一幕,李玉波由衷感慨:“我要为重庆人民的素质点赞!” 如何提升城市文明素质?是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中,重庆认识到,养成文明习惯、培育文明风尚是关键。而这一切,须引导市民从身边“微小事”做起。 为做好身边“微小事”,点亮城市“大文明”,重庆通过城市文明素质提升十大行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 抓手之一,是“借力”志愿服务。 “有游客跟居民吵起来了!”“收到!”接到信息,渝中区白象街白象居居民自治服务队队长潘高建急速赶到现场,只几分钟,就浇灭了双方正要爆发的“火头”。 白象居小区是多部热映电影的取景地,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居民和游客间的小纠纷也一直不断。一些居民不堪其扰,干脆在小区大门上挂上拒绝参观的牌子。 对游客不能一禁了之,但居民感受也得照顾。矛盾如何解决?渝中区成立“白象好街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由志愿者出面,时刻提醒游客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丢垃圾;对于商拍摄影师,监督他们不能强拉客人、乱收费;哪个摊位和游客纠纷,就赶去处理;游客提着大包小包上下台阶,志愿者都会热情上前搭把手…… 有了志愿者的帮忙,居民舒心了,游客也满意了。 抓手之二,是“用活”身边资源。 冬日,记者来到丰都县仁沙镇陶家坪村的新丰书院,迎面碰到一群孩子。 “快点快点,晚了就没好位置了!”9岁的陶胤丞正回头催促小伙伴。孩子们进了书院,有的进了“仁智学堂”,有的进了“雅致书房”,还有几个去了“仁义礼堂”。 这让陶家坪村党总支书记张国茂很是欣慰:“这座书院是我们依托陶氏宗祠建的,现在成了村里老人、青年、儿童每周必来的地方。通过讲传统文化故事,沁润文明观念、和谐邻里关系,书院不仅是学文化的好地方,还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堂……” 张国茂跟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陶大兴和陶林波是邻居,却因修水池闹得不可开交。村里让两家人来新丰书院的“仁义礼堂”调解。“好大点事嘛,同宗同源一家人,没有必要闹成那样!”从法律法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到乡风道德,村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终于解开心结、握手言和。 乡间很多小磕绊,就这样化于无形。 抓手之三,是“唤起”群众热情。 “以前社区有活动,得发点礼物,居民才来。”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鑫清楚地记得,社区刚成立时组织活动的窘境,“现在,他们主动来、争着来!”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突破口,是找准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点!”康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斌告诉记者。 康美街道先后12次深入金竹苑社区展开问卷调查。居民们需求很明确——兴趣课程想要自己定制!街道因势利导,建起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化、便民服务5大社团联盟。 群众需求得到满足,创意活动便源源不断。“我们将文明行动融入城乡治理和服务群众之中,有效破解了社区活动‘干部干、群众看’的难题,社区也从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一个‘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精神家园。”陈斌说。 原标题:【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61】重庆:做好“微小事”点亮“大文明” 编辑:侯琪琳 校审:宋宇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