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第1眼丨山·向"绿"而行 城·"湿"意栖居

2024-2-3 11:43 |来源: 第1眼原创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重庆的湿地面积已超过28万公顷。

地球之肺,让生态环境向好。环境,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


根据《2023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2023年,发展绿色低碳最有潜力的“头部阵容”,重庆跻身四强,成为西部的领跑者。新一年,重庆的“双碳行动”也将继续升级,融入协作发展的大格局。山川异域,但环球同此凉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早在《诗经》中,湿地便被人赋予了诗意。诗经中描写的荇菜,在梁平的双桂湖安营扎寨,荇菜及其水下生态空间中,藏着大量水鸟喜欢的食物,能让双桂湖湿地1/3的越冬水鸟,大快朵颐。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有190.76公顷,在丘陵地貌中分布着许多洼地和水塘,像泡泡一样的小微湿地,或自成循环,或连通水系,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


重庆是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的倡导者。河流、库塘、沼泽、洪泛地······各种湿地类型,在大地上蔓延伸展,遍地开花,打造出复合湿地系统。

在长江支流忠县漕溪河水域,成群的鹭鸟、野鸭、斑嘴鸭,在水中追逐嬉戏,宛若冬日的精灵。随着长江流域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候鸟停留成了留鸟。


湿地,有着卓越的固碳能力。一草一木连接着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没有任何一处可以“风景这边独好”,但反过来,环境相通,生态红利与人共享也渲染出同一片绿色未来的底色。

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产业是重点赛道,制造业转型,是赛道上的弯道。能否弯道超车?端看:如何精准发力。今年开局,重庆拿出《重庆市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把制造业的绿色化和数字化,协同起来双轮驱动。到2027年,“双化协同”企业要达到50家,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要比2022年下降13%,继续新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强绿色供应链,还将试点24个“近零碳”园区。

像搭积木一样修房子,一个个建筑构件从全自动的生产线下线,再运到现场,快速拼装组接。采用装配式智能建造技术,工期节省30%,水电能耗降低20%,建筑垃圾减少70%。2023年,重庆首个装配式高层建筑厂房封顶,这样的工业厂房,就叫做“工业上楼”。可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缩影。


制造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走进位于北碚的这家装备企业的镀锌车间,经过热浸锌锅沐浴了一番的金属工件,陆续出锅。在数字化改造、绿色化升级之后,高排放的金属加工工艺已彻底“洗白”,蜕变成了绿色工厂,生产效率提高15%,能耗降低10%,每年节约能源成本300万。 

在制造业重镇重庆,这样的转变随时都在发生。在重庆渝丰科技这间国家级绿色工厂里,80多台先进设备正在高效运转,生产中使用的新材料也让产品含“绿”量大增。在光伏电缆等“未来赛道”上,拥有了国际竞争力。当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需求和绿色消费需求,将催生一个规模巨大的绿色市场。

绿色低碳转型,也事关个人行动。一人力量有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出行为例:一人绿色出行一年,大约减少碳排放1吨。1吨不起眼,但如果有50万人作出同样选择呢?就能减排50万吨,约等于:42万辆1.5升的燃油车停驶一年,约等于3.5亿棵树、8万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一年产生的碳汇量。

每个人都是绿色的播撒者,星星点点可成燎原之势。美丽中国,由此可期。

观景台、空中走廊、免费景点······这些用户评价,让“铜元之光”成了网红。一时间,热评加身,火上了朋友圈儿,而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


“铜元之光”位于山坡顶端,山下的铜元局站是最近的轨道站。当悬崖不可逾越时,山上居民乘坐轨道交通,只能沿山路绕行1600米,路上要走30多分钟。提升便捷性,文章就做在悬崖上。悬空步道蜿蜒而下,电梯解决落差问题,30分钟路程缩短为10分钟。


重庆的轨道运营里程已突破500公里,多元、立体的交通网络,逐渐填补起“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重庆交通体系,正在向着绿色低碳转型。出行方式的绿色多样,形成了交通微循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逐渐渗透到城市社区的“毛细血管”。


绿色,逐渐渗透进平凡人的日常。重庆定下目标,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320天以上,到2027年稳定在338天。完成目标并非易事,但也绝非遥不可及。当绿色低碳“习惯成自然”,生活化繁为简,美好的一切,自会如期而至。


绿色转型,是对生产生活的全方位变革。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权认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要挖掘出潜力、打造出竞争力,还在于:融入大格局。乘东风而鹏举万里。



李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全市绿色低碳发展主要任务作出了安排,提出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其中,在污染防治方面,要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守护美丽蓝天、打造净土家园。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要进一步严格环境管控和准入,进一步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要加快建设江河生态廊道、持续探索“两山”转化机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要推动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加快绿色低碳生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全市加快  发展方式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关乎城市的未来,更关乎地球的永续发展。环保,只有先行而没有终点,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点点滴滴都是力量。协同合力、不惧改变、共赴未来,这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原标题:重庆第1眼丨山·向"绿"而行 城·"湿"意栖居

编辑:柏雨欣

校审:周圆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