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梅影月黄昏 文/谢华 三年前,全国首个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的3个展馆,设立在江南蒋家村的百年“老台门”里面。蒋家村凭借着这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成为了热门打卡点。作展馆的这几幢“老台门”都呈徽派风格,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在山边竹林和一些花树衬托下,那份乡村独有的恬静自在,让这里的时间好像慢了下来。其中的1、2号展馆依临赵岭山脚下,1号馆门前有一棵寂寥、清瘦的蜡梅,3米左右高,躯干虽是瘦骨嶙峋,但它能在百花凋敝、数九寒天里迎霜傲雪,幽香阵阵。 进入腊月,在馆里往往都是下午闲来无事,我就喜欢登上二楼,在临窗处泡上一盏茶,透过雕花木窗,然后倚窗默默等待与静静守候这株蜡梅的盛开。 果然,这株蜡梅在龙年到来前两日,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于五彩缤纷的秀美人间,其形美丽,其香醉人。即便树梢上还有许多像是一颗颗珠宝悬在枝头未开的小花苞,每天也在缓缓伸展着花瓣。 待梅花的香气袭来的时候,不论有怎样的焦虑或不安,那种暗香浮动的梅香都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倚窗的那一刻,我在想这蜡梅的香,应该是从唐诗宋词里飘荡出来的吧?不然怎有“东风蛱蝶迷香梦,一树珊瑚月影斜”这样的美句,怎有花里有诗,诗里有蜡梅不凡的气质;这蜡梅的香,应该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香“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这蜡梅的香,应该是悠远深沉的香“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 行走在长长的石板路上,我在这株孤独的蜡梅树下,绕树徘徊。它虽然没有叶,只有红色花瓣紧密地层叠着,在“老台门”的映衬下显得特别醒目,为乍暖还寒的春日带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赏梅时节。 蜜蜂俯卧在梅花的花蕊中间采着花粉,此刻,切莫惊扰它,每个欲上前闻梅香的人似乎也放慢了脚步,心甘情愿让灵魂小憩片刻,索性以游走的思绪蹲下身来,看看铺在地上被柔风吹落的梅花,拾起自己认为最心仪的一朵,来感悟生命中的温馨与欢畅。 窗外绽放的梅花是轻柔的、悄无声息的,极具代入感。一朵接着一朵簇拥在一起,它生长在百年老村落里最佳的位置。这个时候,总是有一种轻柔的思绪,想到《红梅赞》,这是一首象征着红岩精神的红色歌曲,歌曲借梅花的高洁迎寒独自开,傲雪怒放的坚韧不拔品质,讴歌江姐等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而这里展陈的红色报刊,也真实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是永远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 春节假期,展馆是对外开放的,虽然参观的人数比平时少了一些,偶尔还是有小团队或者在外工作回乡的村民光顾这几个展馆,他们在天井中静静地目视苍穹,大抵在思考、找寻、探究着什么。 暮色微现,这株蜡梅在我们展馆门前旺盛地开着,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我与它竟是相看两不厌。 (作者系某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