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散文的诗意表达 文/任正铭 这些年,安卡的油画我看到很多,那种抽象意识的体现,很符合她作为诗人的气质。应该说安卡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人。这不,她忽然拎出一本装帧漂亮的散文集《素尘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至少是让我感到有些惊喜。 何为“素尘欢”?素尘者,灰尘也。不言而喻,这是来自于富有烟火气的现实生活。作者在书中以热烈的情怀,拥抱着这个让我们悲欢与共,情意绵绵的世界。 “磨盘山其实只是重庆一座小山,一个普通小村庄,不富裕,也不那么贫瘠。它是大地一个细小褶皱,不曾被世界注视。十几户农舍阶梯状地散落在山腰或山脚。村民们是和谐的、亲热的、美好的,出门遇见总是笑脸相迎,彼此问候‘你吃了没有?’‘麦子收完了没得?’”(《大地的褶皱》)“磨盘村”是作家的出生地,也是她走向生活的原点。在安卡视线里,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溪流,是磨盘村;城市的街衢和喧嚣,也是磨盘村;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是磨盘村的再现,只不过她看到的是诗化了的磨盘村。 我认为,全书分为“草木心”“小城寄”“素尘欢”的三个篇章,就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她的心灵之旅。 作为故乡篇的“草木心”,形同于天然本色的流露:“这条溪流像城乡接合的纽带,翻过溪流对岸的山丘,那边就是葱郁的庄稼。也许再越过无数个山丘,就是我童年的那条溪流。早上有人在溪流边散步,不急不缓,也许和我一样想起奔跑在溪流间的童年。那些脚丫卷起的水花,是阳光,是雨水,是炙热的目光和飞鸟的翅膀。”(《秋天的遗物》)在这一章里,作者描绘的是童年的美好。秀美的山川河流、温暖和煦的人际关系,自小给作者心灵的美丽投影,影响了她一生看到世界的美好。 “小城寄”的江城,是她赖以生存的职场所在。“因三条江与城市的缱绻,冬天的江城被氤氲的水汽弥漫着。那水汽像雾,像纱,灵动地飘在城市之上、江水之上,似给江城叠加了一层滤镜,柔化了季节的凌厉与清冷。风从江上来,吹过楼宇的肌肤,落在季节的边缘,像时间,以风的名义流逝。”(《冬日江城笔札》)我臆想这里的“楼宇”,当是指富有现代设计感,造型风格化的合川美术馆吧?作为美术馆馆长的安卡,终日工作在这里,那种对事业,对生活无际的热爱,可想而知。流淌在文字里,就往往构成了她的散文的诗情画意。 在第三章“素尘欢”里,更多的是一些断想。《时间的尽头》记叙了热爱户外运动的“我”,与在驴友论坛认识而交往了多年的朋友影子的往事,后来影子在一次“瀑降”中罹难了。作者想起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哈里,写道“梦境中他目之所及之处,是乞力马扎罗高耸的方形山顶。它如整个世界一样壮阔宏伟,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白光。他终于懂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我愿意相信时间的尽头,是影子抵达的地方。”我很喜欢这个结句,没有冗长的告白,只有诗意的表达,就是这样充满哲理,而可以让人暂时停下脚步,唤起对生命的思考。在这一章里,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生活到生命的断想,比比皆是,成为了《素尘欢》的一个特色。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