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林环抱的村庄 文/周成芳 上世纪90年代,我在离家20公里的邻镇读初中。在给小伙伴的信中写道:“这是一所被桔树环抱的校园,放学后我爱在绿荫婆娑的桔林中散步,或偷偷爬在树上朗读。校外的饭店、书屋、电影院的店名大多有一个‘桔’……”寄信地址为:长沙镇。听老师说,长沙镇种植柑桔的历史悠久,享有‘桔乡’之美誉。” 同桌晓欢的家在学校附近的福城村。冬天她邀请我去家里玩。她家的泥房还涂了白粉,堂屋里一箩筐柑桔泛着金光,令我垂涎三尺。晓欢的妈妈看了我一眼笑了。不一会她从厨房端出一碗荷包蛋递给我。我顿时傻眼了,在我老家,只有来了珍贵的客人,才有如此待遇啊! 我后来将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乐呵呵地笑了:“鸡蛋一毛钱一个,福城村的柑桔可是一块多钱一斤啊!他们村因种柑桔发财致富,好几个万元户呢。”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到“万元户”三个字。 后来听老师讲,福城村的锦橙“72-1”曾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并获金奖。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从晓欢的信里得知,福城村的柑桔因市场行情陷入了低迷,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村民们愁眉苦脸,但他们的积极性并没受到打击,他们把每一株树都保留下来,嫁接优良品种。 “柑桔产品升级换代快,我们以柑桔为主导产业,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培育新的品种。”晓欢在信中引用村支书的原话。 “我爸妈今年种了5亩多柑桔,卖了近5万斤,收入接近10万元。”2006年晓欢打电话告诉我的时候,我刚从报纸获悉:福城村被列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柑桔被评为“中华名果”。 福城村的柑桔在陷入低迷后东山再起。 “近年来,福城村把种植柑橘作为国土绿化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探索“柑橘+乡村旅游”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初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翻开报纸读到这篇关于福城村的报道。 今年1月,我又一次走进福城村。宽敞整洁的村道公路犹如一条绸带,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黄橙橙的柑橘林中……一眼望去,像是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柑桔加工厂内,工人们忙着分拣装箱;电商直播间内,主播们正绘声绘色地介绍不同品种的柑桔……村支书一盏茶的时间,相继接了10多个柑桔收购商打来的电话。整个村子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 “村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我拍了一组照片分享在朋友圈。晓欢留言说,她父母一直不愿跟她进城,照片上那幢屋前开满鲜花的小别墅就是她父母前几年修建的。老两口都年过古稀,却还是闲不住,今年的柑桔又获得了丰收。她开玩笑说,去我家带点柑桔吧,我妈肯定不会再吝啬了。 晓欢还说,她弟弟在沿海打工多年,如今选择返乡创业,开发柑桔采摘、观光、住宿、餐饮等为一体的农旅项目。每到节假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开车来到村里,在桔林采摘鲜果、做橘灯、猜谜语、欣赏民俗文化表演。 作为长沙镇柑桔种植核心区,福城村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模式,改变销售方式,保证了柑桔产业经久不衰。听村支书介绍说,福城村的柑桔从广柑、鹅蛋柑到脐橙、春橙……再到现在的沃柑,至少经过了十余次改良,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4000亩。果农把生意搬到网络上,产品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等。 福城村的名气越来越响,获得的荣誉已不计其数。广场上的大屏幕正在播放福城村的宣传片。一位模样清秀,梳着马尾的姑娘正在声情并茂地演讲:“我是福城村长大的孩子,我亲眼见证家乡的巨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一村连一村,连起来的就是中国;这党心连民心,连起来的就是江山!” (作者系开州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