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烙画传承漫谈 文/阿蛮 烙铁大家都见过,即以炭火或通电加热的尖削铁头,用来熔化焊镴做器件焊接。古时候则是用来给牲畜或物件打印记,在木片上烫烙腰牌、兵符等,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汉语“烙印”一词就源自这里。后来这种“烙印”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多了些艺术性,于是称为烫画、烙花、烙画。近代以来,烙画逐渐从实用工艺中跳脱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思维和评价标准的美术种类。 清光绪初年,一个名叫王家福的人,在重庆黄沙溪做竹木家具生意。有一年,河南遭遇大旱,有灾民逃荒来到重庆,灾民中有民间艺人来此揽活。王家福见其中有烙画师傅在竹木家具上烙花鸟,很受老百姓的喜爱,于是就拜烙画艺人为师,将这门工艺用到自己经营的竹木家具装饰上。因为标识独特、美观,受到更多顾客青睐,无形中增加了商品的价值。 之后,王家福的侄子王国平跟着他做竹木家具生意,也学会了烙画,把这项古代工艺传承下来。再后来,城里九道门的李国才又拜王国平为师学习烙画,成为重庆烙画的第三代传承人。到李国才的徒弟吴承楷成为烙画第四代传承人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吴承楷早年学过国画,后来专门承接家具烙画的装饰生意,在储奇门一带颇有名气。 改革开放初期,年轻的国企职工张明志从邻居吴承楷那里学习烙画,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后来,张明志怀揣着从小就有的艺术梦想,进入北碚职工业余大学学习工艺美术,还接受过西南师范学院美术教授苏葆祯、古月、郭克、吴晋甫等十多位老师的指导。之后,他的艺术梦想进一步飞扬,干脆辞掉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专门从事室内装饰设计。他把烙画艺术融入室内装饰之中,以单纯简洁的风格把书柜、衣柜和门窗做成了一幅幅“国画”,受到客户欢迎,装饰行也生意红火。 新世纪伊始,张明志关掉了装饰行,开始了新的探索。他先用五年时间,把重庆城区的所有老街道走了个遍,用画笔以素描形式采集素材,接着是长达十多年的埋头创作。他用手中的烙铁把重庆城乡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街道、码头、古城墙、古建筑、老风俗、老景观一一呈现出来,前后创作了上千件烙画作品。《临江门》《十八梯》《三峡纤夫》《吊脚楼》等成为重庆烙画的代表性作品,受到全国美术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一些作品被中国邮政做成纪念邮票发行。 2013年,烙画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的历代烙画手艺传人王家福、王国平、李国才、吴承楷等进入非遗档案,张明志成为当代重庆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后他又以自己创作的《中国现代烙画》(西南师大出版社)一书为教材,以现场指导等方式,受聘为多个大学的民间美术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把烙画从手艺变成艺术的抱负,同时为重庆烙画的艺术品质打下了纯粹、自然、质朴的烙印。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