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去拜访一座老院子 文/祝绘涛 春天里各种花儿次第开放,游人也渐渐多了。在巴南区的市井、乡村,每逢周末,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的人走进一座座老院子,驻足观望。他们小心翼翼地踏着脚下的青石板,轻轻地抚摸着雕花的木质门窗,或感慨、或惊叹,久久不愿离去。 众所周知,巴南与古老的巴国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迄今已有4000年历史。正是因为老巴县悠久的历史,巴南区的“巴县老院子”成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大浪淘沙、沧海遗珠、岁月沉香,一座座老院子,深沉宁静、古朴典雅、形神俱备,从内到外传达出一种悠悠古韵,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远近的人们。 大大小小的老院子,星罗棋布,藏身于市井乡间。傍晚时分,你漫步于街头巷尾,或是田野阡陌,不经意的一抬头,就可能与一座老院子不期而遇。“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那木质的吊脚楼、那土坯的泥墙,令你恍惚迷离,一瞬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巴县老院子有多少座?据初步调查统计,作为千年历史名邑,巴南区现有明清遗存古建筑四合院200余处,以杨沧白故居等地为代表的名人古(旧)居30多处,彭氏民居、覃家大院为代表的原农村集中居住点院子150多处,万寿宫、一品殿为代表的宗教场所院子20多处。还有那些未经统计的无名老院子,更是不计其数,灿如繁星。 巴南老院子大都建于明清时期,斗转星移,它们历经沧桑,卸下一身繁华,却风骨依旧,始终坚守在时光深处。经过岁月的洗礼,老院子独有的历史厚重感、怀旧感,以及望门大族所遗留下来的庄重大气之感依旧挥之不去。久远的历史,让它们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巴县很多老院子都有着神奇的故事和传说。 巴县老院子在建筑风格上,除了个别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外,绝大多数保留了川渝地区明清民居传统风格。材料上大多是小青瓦盖顶、木板或青砖做墙、木头为柱、青石板铺路;在结构上大多是四合院围合、悬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前面有朝门,院中有天井,房间的屋顶有亮瓦。“明月楼台,梨花院落”,老院子结构严谨,但也允许月光照进来,花瓣飘进来。 老院子并非“沉闷古旧”的代名词,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也非常讲究形式的美观。首先在房屋的布局上,建造者追求对称美。一般说来,跨进朝门,正面是主人会客的堂屋,左右是生活起居的厢房,成“品字形”结构,展现出一种严谨工整的对称之美。当然,有的厢房边上,也会顺带一两间偏房。有时,也会是左右两个平行院落,有着相同的布置,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信步郊外,如果偶遇这样一座端庄大方的老院子,是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欣喜和讶异的。“郭外谁家闲院落,别是壶天意趣”,忍不住上前轻叩木扉,只为一睹院中光景。 老院子的美,不光体现在宏观布局上,更体现在细枝末节里。门前,可能安放着两个口含明珠的石狮;屋檐,可能站着睥睨众生的石鹰;院角,可能摆放着一个石缸……最值得一说的当是老院子里那些精美绝伦、葳蕤繁复、千变万化的雕刻,人物、鸟兽、花卉、器物,能工巧匠们信手拈来,让它们在栏杆上、门楣上、窗棂上、桌面上、床沿上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在这里,春花不谢,秋叶不落,仅仅是凭着变化穿梭、或曲或直的线条,便打造了一个永恒美丽的世界。和雕刻相呼应的,是老院子中摇曳的花丛、轻摆的柳枝、波光粼粼的池塘,有动有静,图案美和图画美相映成趣。 巴县老院子不光有外在“颜值”,也有内在“才华”。黄家院子的主人黄子敬逝世之前,留诗于后人:“昨夜白衣入梦来,自知尘世不久延。江夏男儿纲常在,诗书美味就灵台。”此诗寄望后人以道德和诗书为立家之本,影响深远。廖家大院的族谱记载,廖氏家族男子以耕读为本,女子以纺织为先。同样,宋家大院、苏家大院、万庐别墅等巴县老院子的主人,都重诗书、重礼仪、重家国,秉持良好的家风。如今,老宅默然无声,从那些字迹斑驳的匾额、楹联,从那些褪去金粉的诗句,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炽盛文风,仿佛看见当年的学童南窗诵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巴县老院子,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塑造了无数代人的性格与命运,是巴南人的根,是巴南人的精神家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巴县老院子充当了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在春天,不妨去拜访一座老院子,细细听它讲述光阴的故事。 (作者系巴南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