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重庆和眼前的母城 ——观电视节目《诗行长江·重庆篇》渝中之旅 文/许大立 因为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在参加这档节目初期调研时,我内心是抱着怀疑和忐忑的。以地方电视台的一己之力,似乎没法去挑战经典。何况诗行重庆,用古诗词引出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去展现它的无穷魅力,一些报媒也做过,这个节目再做一遍有意思吗? 直到观看了这档60多分钟的节目,方晓得我的担心多余了。这是一档用诗引路但不拘泥于诗情画意的节目,也不仅仅用诗去诠释历史和当下的故事。编导别出心裁,请来了大名鼎鼎、学富五车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先生、城市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先生、重庆籍演员熊乃槿和喜欢中国文化的青年老外阿雷,再由著名主持人何苗苗带着他们开始了最具代表性的渝中母城游历。 渝中母城的故事从朝天门开始。这是合理的,因为农耕时代陆路艰难,多数人借助于水路,把朝天门作为登临重庆的第一站。笔者也是,无数次离开或者回归,朝天门必定是起点或终点。何苗苗作为重庆本地人,这次没带大家去脚下的朝天门零公里,而是带领“团员”登临来福士大楼的绝高处,远眺大江东去,俯瞰时代巨变。古诗词从这里开始,新时代就在脚下。因为有单霁翔先生在,所有历史文化的探讨都是一碟小菜,而且这位先生幽默风趣,有他,一盘棋都活了。笑谈中和他以及他的搭档,一起去了山城巷、湖广会馆、通远门、巴县府衙和时尚的解放碑,最后结束在闻名遐迩的洪崖洞。编导用独特的视角和巨大的信息量,讲述了一个更具烟火气的渝中母城、重庆新城。 作为一个出生在李子坝长在新华路的重庆人,对于渝中母城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故我更关注节目中新的发现和挖掘。比如太平门与巴县衙门、余玠帅府遗址等。这些著名的考古挖掘现场我十年前就来参观过,一直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非常期待。比如解放碑的历史变迁和它蛛网般的地下通道,无论用于救命或者经济发展,都显示了悲壮与华丽的两个极端。所幸此片都有涉及。重庆母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太过丰厚繁茂,这一版的采撷与组合并没有面面俱到,着重于九开八闭的城垣之内,有选择有侧重,无疑是有见地有眼光的。而且,剧组对于重庆的文化不仅仅固化于既往,固化于经典,还有新的意外阐述,比如洪崖洞,引用了郭沫若先生的名篇《天上的街市》,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当然,个人以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沿袭以往大片的铺排和格局,用60多分钟推出这档节目,似乎稍长了些。因为各种打扰,我分三次才看完这个节目。它的好看不必赘述,可否将之一分为二或者三,学学短视频和短剧的作派?再有,单先生是国家级文化大师,可否让他的衣着外表多一些学者风度,而女宾的服饰似可更时尚明丽一点。还有,诗说重庆,不一定拘泥于古诗词,古诗词的语境毕竟离我们太远,是先古洪荒,是农耕时代,应该插入一些现代的诗话了。 总体讲,此片制作精良,慧眼识金,景色绝美,故事灵动,诸多人物,活泼有趣。编导跳出固有的叙述模式,探索新时代的镜头语言,无疑是有个性是成功的。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