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经结束,志愿填报即将开始,如何选专业难倒了一众家庭。 与此同时,高校内的一项改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武汉大学“官宣”本科生“转专业自由”,提出“院内自由转,转出不限制”。而今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都不同程度放宽了本科生转专业的门槛。 为何一众高校都在着手进行转专业制度改革?转专业制度受到关注的背后,又藏有怎样的公众期待? 01 “转专业自由”为何受到关注?当我们跳出专业看专业,或许能得到答案。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专业与职业高度绑定,选择专业就如同选择了人生往后几十年的活法,兹事体大。但如今,这样的绑定关系正变得松散,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看,社会需求更多元,专业“冷暖”常变化。许多考生家庭热衷于填报当下市场中的热门专业,认为其前景稳定、确定性高,但忽视了行业容量的瓶颈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是学子入校不久,热门专业便开始降温,冷门专业却渐成后起之秀,不少学子因而选择了转专业。 吉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年来机械、轻工、土木等成为一些高校中生源转出量大的专业,这些都是曾经的热门专业。而鼓励、支持、帮助学子们从部分“过时”专业转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利于教育资源与经济产业需求的接轨,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从个人成长的“小气候”看,“条条大路通罗马”,难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现实中,很多学子受制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信息差等因素,难以一次就选到自己中意的专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中,79.0%的受访学子都想过转专业。两个近期的生动案例:35岁的清华毕业生李龙重新走上高考考场,希望了却当年没有学医而留下的“心病”;“衡水学霸”张锡锋对媒体表示,“后悔盲目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遗憾没有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足见,坚持学习一门不感兴趣的专业,不是不能成功,只是既内耗,也难以自洽。而转专业制度,提供了考研和退学重考之外的“第二次机会”,让许多人得以圆梦。 ▲就业双选会上,学生们正在了解招聘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0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这个角度审视,放宽转专业门槛,既关乎学子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有利于学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但为何此次改革前,许多高校的转专业制度或形同虚设,或难以施行呢? 既有“硬杠杠”,又有“潜规则”。学生转专业,涉及教务、教学、校园管理等多个系统,一些学校不愿担负其中的成本,也欠缺为学生着想的思维,为转专业“层层设卡”。 在看得见的要求上,除了学习成绩,有的学校还在学生德育、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设立考核指标,并限人数、限年级,有资格转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在看不见的规则上,有的学校甚至以转专业会影响原专业的绩点、考试、评奖评优等为由,让学生被迫放弃转专业。 某985高校也曾被曝出,其虽然声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志趣作为转专业考核重点,但实际标准不一,各二级学院仍以绩点作为一刀切的考核方式,让转专业门槛“仅拆门不拆槛”。 条件苛刻,人性化不足。有学者发现,许多高校的转专业制度存在“逻辑悖论”:真正需要转专业的学生学习困难、志不在此,但转专业的要求却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这让转专业不再是多数人的“权利”,反倒成了少数拔尖学生的“奖励”。 此外,也有高校仅允许大一大二等低学段学生转专业,不乏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在逐渐接触社会时才找到心仪专业,却已无力回天。同时,一些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可持续性差,随意调整变动,学生认知成本太高、准备时间不足,难以有效参与。 空有制度,而缺乏贯彻力度。为什么一些学校的转专业制度“看得见”却“够不着”?主体不明、信息不通是背后缘由。部分学校的转专业工作由教务部门承担,缺乏教学部门的参与,既无法有效整合资源,也无法给学子提供专业建议。 一些学校虽然放开了转专业限制,也提供给学生报名多个志愿的机会,但二级学院在具体执行时相互“打架”“抢人”,影响了转专业制度的公平公正。 也要看到,一些非“双一流”的院校,困于本身办学条件有限,在推进转专业制度中面临着教学资源挤兑或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属地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现代教学必须主动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而非使其屈服于已有的标准。 如今,转专业制度改革受到关注,正是因为它与高考殊途同归,都服务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只有读懂这份民意,才能让转专业制度真正行之有效,帮助更多学子。 不仅要开转专业的“门”,更要为学生铺好发展的“路”。回看此次各高校的转专业改革,虽然已经迈出大步,但仍集中在放宽转专业的时间、次数上,对转专业后学生的适应与培养事项涉及不足。 中央民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转专业学生常面临课程跟不上、评奖评不上、集体难融入、心理难适应、个人进步慢的“五难”问题。这也提醒着学校,要多出针对性的举措,不让新转专业成为学生的第二座“围城”。 比如,对待低年级转专业的同学,可以打通院系及专业壁垒,为他们集中安排辅修或通识课程,帮助其更好进行知识过渡;对于高年级转专业同学,可根据具体情况一生一策,或降级学习,或灵活安排个人课表,节约其时间成本。 “多跑腿”“多说话”,让学生与专业的双向奔赴更精准。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与创意管理学院社会学教师沈汐认为,转专业制度受关注的背后,仍反映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轨”的问题。高考生不了解高校专业,做出遗憾的选择,即便通过转专业圆梦,也仍然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错配。 能看到的是,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接轨高考形势,不仅依赖大类招生,也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还设立先入校再选专业的制度供学生“复选”,对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有一些学校,积极对接行政力量、使用互联网手段,在高考后开启招生直播,身体力行讲解本校专业情况,帮助考生更好选择。 转专业也能转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机”。当我们把视角收回高校内,转专业就是学生们的一次“用脚投票”,学生们的选择中藏着高等教育提质的方向。 如,一些学校的专业不是没有市场需要,只是课程设计陈旧、校企合作稀缺,让学生认同感不高;一些学校创新开设的交叉学科市场前景很好,但基础性课程不扎实,学生感到没有收获……这些专业虽有学生转出,但一旦办好,都能成为人才的蓄水池,让更多高校学子收获美好未来。 应注意的是,高校办专业,市场只是外因之一。专业设置关乎就业,也不仅仅关乎就业,创业所需的创新能力。科研所需的学术能力也都要在专业学习中获得。只有在专业设置中广开门路,才能让更多学生找到“吾心安处”。 学生的成长不会一蹴而就,对学生的关心更不能乍暖还寒。大家期待“转专业自由”,更是在期待一个开放、自由、学风浓郁的高等教育环境。这样的期待,应该被看见。 原标题:转专业自由,高校的这一改革为何广受关注?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