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吕进:诗育与传承

2024-6-20 10:10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诗育与传承

文/吕进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全国奥杯赛诗育委员会联合发起诗育工程,各地颇多响应。今年8月,诗育工程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繁星诗会也将在宁夏隆重登场。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诗国,诗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无需多说。诗人闻一多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这样说道:“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上个世纪,与世界文学同步,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重心由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移,但诗美仍是“文学中的文学”。戏剧文学家曹禺曾说,我把我的戏剧都是当成诗来写的。是啊,一切品种的叙事文学都在追求诗魂,也就是追求那种突破具体故事、具体人物局限的诗美。“像诗一样”,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品位的最佳赞赏。

在古代中国,诗育是普遍性存在,对儿童的教育离不开读诗。儿童天然是诗人。他们自由于逻辑世界之外,上天入地,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是世界万物的命名者。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感觉系统,都贴近诗歌。由此可以看出诗育的天然合理性和广阔的创造空间。

对儿童普及“诗育”,是塑造儿童的人情、人性、人道的重要路径。儿童处于人生的童真阶段,幼稚可爱,可塑性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给诗育赋予了严肃的使命。在多种多样形式的诗歌活动中,诗育引导儿童区分美与丑、枯涩与丰富、鄙俗与高雅,致力于给儿童以诗美的熏陶,让儿童创造、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以诗育人,诗意人生。在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有些失衡,造成了人文情怀的某种失落,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育的必要和紧迫。

开展诗育,“诗”的选择就举足轻重。除了普及那些有定评的中外经典作品,选择一些中国新诗佳作也是题中之义。中国新诗是现代诗歌,它的现代气质更容易贴近当下的中国儿童。

五四以后,新诗的童诗留下了许多优秀之作,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第一是富有童趣。只有童趣才能吸引儿童打开诗的大门,使诗美从诗人内心走向儿童内心。铲除社会化的成人心态,没有复杂的成人世态,保持儿童对世界的最本真、最好奇、最纯洁的初感,从儿童视角看待美丽的世界,天真活泼的童趣就会油然而生。

第二是略有情节。成人诗比较回避叙事,从“事”的大地上升得越高,诗的质地往往就越纯。可是,儿童诗美学不是这样,因为儿童的思维是具象思维,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他们对诗的感受不是纯诗性的,他们更多的是从具体事象中去领悟诗美。童诗有点情节,这样才方便亲近小读者。但是童诗的情节必须简单,情味必须醇厚。

第三是看重音乐性。音韵是诗的基本力量,像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讲的那样:“韵的谐和与音的整齐毕竟被认为是诗的正规。”这些年,散文化倾向成为中国诗坛的流行病,使得许多诗失去了“正规”,失去了自己特殊的美,也传染到部分童诗。儿童喜欢有节奏的韵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都是韵语,幼儿诗歌还往往是歌谣体。韵语帮助儿童记忆,韵语带给儿童美感。把童诗写成无韵的自由体,小读者是很难接受的。

诗育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做得更有现代风格,做得有声有色,做得遍地开花。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